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四十二章 买佛顶

    我白了陈意兰一眼,你觉得可能么,奇货居不开了是吧,跑别人店里去?

    那你在想什么?

    我没有回答,反过去问陈意兰你觉得会有人涂了胭脂或者是口红从此就顺风顺水么。

    哈哈哈,怎么可能,涂个口红就走上人生巅峰啦?宁哥,你怎么想些这种奇怪的事情。

    我回答说没什么,只是有人这么提起过罢了。连陈意兰都觉得奇怪。

    陈意兰把手放在下巴上,做思考状,宁哥,我觉得可能是女生化了妆什么的,然后就变得自信了。哎呀,说起自信,就非得提我们嘉灵不可,我们嘉灵平时也不化妆,涂个口红那自信感都爆棚

    得得得,打住。我赶紧制止陈意兰,这家伙说起自己偶像赖,那叫一个滔滔不绝,三天三夜都未必说得完,还想不想给你爸挑礼物了?走,再转转去。

    这付一也没再联系我,没必要为那么个胭脂盒费神。暂且放到一边去。

    我带着陈意兰在地摊逛了几圈,一无所获。看来,只能去古玩铺子看看了。

    于是,我们直奔古玩店而去。

    古玩铺子沿墙开着一溜蓝灰色店铺,都是一窗一门的格局,里面分成里外两间,外间摆货,内间是个雅座,只有大买卖的客人,才会被请进去品茗细谈。就像自雅斋的里间一样。

    每门每户都在上头悬块金匾,有的还挂着个幌子。比起地摊,这里相对高端、正规一些,闲人比较少,来来往往的多是专业收藏家或买卖人。

    我拍拍衣服,整整衣领,嘱咐陈意兰到时候别说话,我来看就行。便信步逛去。

    那些铺子老板能开到现在,都是眼贼之人,一看我这样子,再谈上几句话,就知道是同行。

    同行不兴起哄,起哄也没意思,大家都心知肚明那点门道。所以他们不像对付棒槌那么热情招呼,而是让我们自己随便看。

    我不看玉件,也不瞄瓷器,专围着金石转悠。从汉俑看到魏碑,从宋砚看到明清铜具,有真有假,都细细看过一遍。

    看完了我也不表示什么,冲老板点个头,背着手出去了。

    这叫货比三家,从这里离开,不一定是不满意,看过一圈可能还会回头。所以古玩铺子里,绝没有大商店服务员那种一看顾客什么都不买,立刻摆脸色摔脸子的事,你不买东西,他也客客气气把你送出去,毕竟说不定你还会转回来。

    我门一路慢慢地逛下来,还是没看中什么好东西。

    是今天运气不好还是因为那股淘宝潮,把好东西都淘光了?

    逛到第六家的时候,总算看到一件好东西。

    这家铺子叫祥瑞斋,门口一面杏黄挑子,还摆着几个大瓦缸。有点乡间酒馆的意思。

    宁哥,这里面能有好东西么?陈意兰打量几眼,我怎么觉得这是家饭店呢。

    我敲了下陈意兰的脑袋,你就知道吃,什么都能看成饭店。

    不过在里面转悠这么久,确实也快到饭点了。

    我们进店的时候,老板正靠着墙边打瞌睡。我叫醒老板。

    眯缝着眼睛和我简短地攀谈了几句,老板就让我在屋子里随便看。

    我在货架上看了一遍,都是些普通货色,大多是仿品。没什么特别值得买的东西。

    朝老板略一点头,我拉着陈意兰准备往外走。

    习惯性地环顾四周,忽然发现,这里的里屋和外屋没有门,只有一道布帘挂着,布帘只挡住了上半截。我略一矮身子,便从下面看到里屋的情形。

    里屋的桌子边上搁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定睛一看,居然是两个佛头,顿时有了几分兴趣。

    宁哥,不走吗?陈意兰见我定住,转身问我。

    我会了句待会,给她使了个眼神。

    诶,老板,那尊佛顶,能给我看看吗?

    老板听到我问话,哦了一声,欺身朝里面往了一眼,随后钻进里屋,很快就抱着两个石佛头出来。

    买卖人大多信佛,意求生意顺顺利利。送陈老板个佛头,想必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佛头有斩首之意,不吉利,所以做佛头买卖时,为了都讨个口彩,我们都叫佛顶,只有那些什么也不懂的门外汉,才会佛头佛头地叫个不停。

    在这我们也能知道,买古董的时候,你要是不了解这个,那就得谨言慎行,不然人家从你说的话就能听出你几斤几两,价格那可就因人而异了。被敲那是常有的事。

    事实上,佛头这东西,在从前根本就没人理睬,几乎没人当它是个物件。捡破烂的都没兴趣瞧上它一眼。

    一直到清末民初,外国人对佛像有了兴趣,这行子买卖才算兴旺起来。一直到今天,佛头买卖大多也大多集中在与老外的交易中,国内很少有人专门玩这个。

    不过也有不少人把这东西倒腾出去,赚外国人的钱。

    佛头算得上是金石中的大件,青姨的五梅谱里谈得很多。不过因为交易佛头的买卖不多,奇货居从来没收过这玩意,我的手不太熟,只知道个大概齐。其它的,还得凭纸上知识。

    我经过比较,挑中了其中一个。

    这个佛头是释迦牟尼佛,不是很大,和七八岁的小孩脑袋差不多大小,风格属于典型的盛唐。

    佛头有螺旋式高髻,高鼻大耳,丰唇宽颊,两条长眼的眼角高挑,瞳孔下视。

    我用手摸了摸佛头的脸,挺粗糙。而且石质呈青色,已经有多处自然破裂,看来已经历了许多年的风雨,裂口处甚至能看到青苔的痕迹。

    这佛头应该是晚唐时期的,市场价格大约七八万块钱,但这个佛头的真实价格可远远不止这些。

    这祥瑞斋的老板把佛头随手搁在桌子旁边,而且似乎还记不起有这么两个东西。看来是没意识到它其中价值。我们的机会来了。

    老板,你这东西谁家,哪儿收的?我漫不经心地问道。

    江苏。孙家收的。晚唐货色,绝对的真品。

    看来这老板没那么傻嘛。

    我之所以问他哪儿收的,是以为古董买卖,讲究个来历。

    一个瓷碗,从慈禧墓里挖出来,和从当地村民从地里挖土挖出来,意义完全不同,价儿拿更是差个十万八千里,买之前非得问清楚明白不可。

    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收的古董,叫孙家收的;从进店的客人手里买的,叫臧家收的;自己亲自从地里墓里挖的,叫童家收的。这都是老词儿,至于为啥挑这三个姓当隐语,谁也说不清楚,就像黄瓜为什么叫黄瓜,它也不黄,没人道得明白。可能就是刚干这一行的,随口起了几个姓,后人就流传下来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