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智藏禅)师住(持)西堂后,有一俗士问他:

    “有天堂地狱否?”

    师曰:

    “有。”

    “有佛法僧宝否?”

    师曰:

    “有。”

    更有多问,禅师只管答言有。问者曰:

    “和尚恁么道莫(恐怕)错否?”

    智藏师曰:

    “汝曾见尊宿(高僧)来耶?”

    “某甲(我)曾参径山和尚来。”

    师曰:

    “径山向汝作么生道(怎样回答)?”

    “他道一切总是曰无。”

    师问曰:

    “汝有妻否?”

    “有”。

    师曰:

    “径山和尚有妻否?”

    “无。”

    师曰:

    “径山和尚说无即得(是对的)。”

    俗士礼谢而去。

    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七

    看到这里,请先恕我冒昧一问:假如你是那位“俗士”,你会象他一样对智藏禅师“礼谢而去”吗?我是说,如果不是出于礼貌,你会因为对智藏禅师的回答感到满意而由衷礼谢他吗?老实说我不会。因为我到现在还觉得一头雾水。问你什么,你都说有,这倒罢了,可对于同一些问题,听说别人的答案是一概说无,你又说他的回答是对的。那到底“有”是对还是“无”是对?果真是有作无时无还有,无作有时有还无?反正愚钝如我者,是一时难以绕出这个迷魂障的了。难道,这就是禅机之所在?

    或许,智藏禅师的说的不过是老实话:相对于你提的问题之抽象性,说有说无都可以,谁也无法核实。完全是个信仰与否和看问题的角度问题。讨论的前提就具有不确定性,答案也未尝不可来那么点随意性或曰黑色幽默。

    有意思的是,这类问答在禅林可谓司空见惯。信手再拈一例吧:

    洪州廉使问(著名禅师马祖道一):

    “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

    师曰:

    “若吃是中丞(即廉使)禄,不吃是中丞福。”

    一一《五灯会元》

    你瞧,怎么答怎么对,怎么做怎么好,到底标准是什么?到底有没有确切的真理?实际上,这正是禅宗的特点及其易于为人接受的原因之一。随机说法,因人而异。法无定法,因事而异。他们对皇帝会说:“陛下日理万机即是佛心”;对进京赶考的人会说“且去作官”;对做了官的人说:“做官有何不洒脱!”而对山野村夫则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如要“勤耕田,早收禾”,要安贫乐道等等__你说这些禅师,是不是很有几分滑头的味道?

    其实,这未必是滑头。因为在所有这一切“回答”之中,还是贯穿着禅宗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平常心是道。”要以超脱而灵活的人生姿态去对待你的生活,而无论你是做官还是种田,都不要太钻营,也不要太认真,心中要时时于“有”时,念着一个“无”字;反之,亦可于“无”时念着一个“有”字。所谓“有”中有“无”,“无”中有“有”。而这,恰是“道”,恰是人世之至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