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章 2.30 主动请缨

    古里国,西洋著名的贸易大港口。∮>

    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停泊在这一望无际的港湾之上。各式各样的稀奇货物都被运来古里,进行交易。海岸上来来往往的人不下千万,衣着风格大相径庭,肤色种族更是千差万别。

    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都将在这里进行交易,再由此传播到更为遥远的国度。

    古里城郊有一座山,山的旁边有一块空地,这里是大明来使驻扎的据点。

    是日,风和日丽,本应该是个令人心情舒畅的好日子。

    然而,在营区中央的帐篷内,郑和却正与几名正史太监和副使监丞激烈地讨论着什么。他声音洪亮,隐隐透着焦灼的情绪。

    一名官员说道:“麝香、绫罗绸缎、珍珠、水银还有樟脑均已定下了数目与价格,唯独青花白瓷器等了半个月,迟迟未能未能交易……货物未到也就罢了,连一个熟悉瓷器的商人都没有,这可如何是好?”

    又一名官员续道:“这瓷器贸易不定下来,大人就无法继续西行,此处前往忽鲁谟斯少说要一个月,再拖下去会延误了接下来的行程,怕赶不上洋流啊……”说完还叹了口气。

    正在此时,负责珍珠交易的一行人匆匆向这军帐走来,准备禀报此番谈判的情况。喻语也在队列其中。

    他是通事,所以也帮忙做一些贸易现场的翻译。走在离帐篷数数千米之外,他那双顺风耳早就听到大臣之间的谈话;心想:怪不得船队迟迟没有继续,前往忽鲁谟斯……原来瓷器贸易不定下来,大人就无法带队离开……没有货物是一个问题,没有懂行的商人更是麻烦事……咦?阙空不是精通文物吗?这当中应该也包括了瓷器吧?他懂得瓷器的价值自然也懂得给这些瓷器寻到好买家,卖个好价钱。让他一起来想想办法,说不定就能解决问题!

    于是,等负责珍珠贸易的人禀报完了后,其他人都退下了,喻语却厚着脸皮留在了帐中。

    各位大人正打算继续围在一起讨论,并没有留意到喻语。倒是站在郑和身侧的周大人,也就是当时招他们四人进船队的宦官,他眼尖,抬眼见有个脸涨得通红的人立在帐门边上,一下就认出是喻语,遂吊起那兰花指轻轻一指,用他那高八度的声调问道:“这不是那位通晓诸番文字的么?怎的?尚有何事未上禀的?”

    官员们被他一说,眼睛齐刷刷地投到喻语身上。

    “郑大人、王大人、周大人……各位大人……”喻语向在场的官员一一行了礼,复道:“属下斗胆,瓷器贸易之事……想向大人主动请缨。属下愿能为大人分忧。”

    “哦?”郑和先是感到惊讶,心想他是从哪听说此事?可转念一想,这几人略有神通,知道也不太稀奇。

    喻语却好像看穿了大人心中的疑问,不急不缓地解释:“还请大人赎罪,属下并非有意偷听大人商谈要事。属下的听觉天生异于常人,能闻一里以内的细微声响……故此,在帐外偶然听得大人们议事。”

    郑和见这年轻人如此坦率,又想到一路上,他们不为功勋、赏赐,仅凭一腔热血与正气行事,还有一身异于常人的本事,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于是,点了点头,就事情的始末告诉了喻语。

    按照原定计划,郑和以为会在苏门答腊至少待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才能解决他们的国内纠纷。没想到不过几日功夫就解决了问题,这一路又顺风顺水,比预定的要提早大半个月来到古里。

    这本是好事。

    船队一到古里,按照惯例,自然是要跟当地的王协议,定下贸易的时间。国王会根据交易的物品,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商户,由官方牙人操持着与船队进行贸易。

    这次也不例外。

    可是他们此次来到苏门答腊没有带上货物。

    当初,为了筹备苏门答腊那场可能发生的战争,郑和将一部分价值高且容易损坏的货物都留在了满剌加,换成一些军备作战的物资人员。他让洪保访问了爪哇国后,在经过满剌加的时候载上那些易碎品,带来古里。这当中就包括了许多制作精良的瓷器。

    如果一切顺利,洪保的船队此时应该已经到了古里。可不知为何,过了预定时间却迟迟未见洪保船队的踪影。

    要命的是,负责洽谈瓷器买卖的商人、牙人,大多也在洪保船上。虽说跟国王定下的瓷器交易日期已经一再延后,排在所有品类中的最后面,可这时间一晃,也就是三天后的事情了。

    “此事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有失我方信誉。再怎样也需临时找些懂行的商人,去与对方交涉。”王景弘补充说道:“可吾等议论许久,迟迟想不出人选来,这关乎国之颜面,马虎不得。”

    郑和点了点头,对王景弘所说表示赞同“尔既已请命,可是已有对策?”

    “属下一时半会暂未能有对策,”喻语被这么问,不禁面露难色,但眼中还是闪着几分自信:“属下好友阙空熟悉瓷器,或能想出对策,还请大人宽限属下几个时辰,去把他找来,看能不能解决这燃眉之急。”

    几名官员都觉得这小子太过莽撞,也不知是不是真有办法,就来主动请缨。郑和倒是宽宏,他想到之前那一桩桩事,也就摆了摆手,让喻语下去找人想办法。

    喻语一出帐篷就立马跑去书手抄书的地方找阙空。

    走到门口正好遇见阙空抄好了书,正准备去探望小肆。

    “看来我来得真及时!我有急事找你!”喻语高兴地一拍手,拉着阙空就朝郑和等人议事的帐篷跑。一路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阙空说了一遍。

    没想到恋古癖的阙空却停下脚步。

    这事超出他的能力范围。虽然能一睹外销瓷真容,确实是很荣幸,但是外国人的审美和价值观跟中国人有太多的不同,更何况还是古代的外国人,那就更不知道他们怎么看待一件瓷器的价值高低了。这活儿实在太难了。他想拒绝,可转念一想,喻语会接了这个任务,是为了列奥纳多,而他接这个任务的唯一底气就是自己。他这么看得起自己,身为朋友怎么可以随意说不?但是这个事情确实是他能力以外……

    好歹也应该去看看吧……

    阙空挠了挠后脑勺,硬着头皮跟喻语去找郑和,路上正好遇见了来找他的萨恩,也要跟着一起去看看。阙空心想能做就做,不能做便推托了吧。

    三人来到郑和的军帐内,行了礼。

    此时其他的官员都暂且退下了,只剩下郑和一人。

    郑和正在翻看桌上的一本册子,一听他们进来就开口说道:“诸位来得正是时候,底下正好送来了瓷器类的名册,拿去看看罢。”说着就把瓷器类的货品目录递给了阙空。

    三人接过来一看,这本厚厚的册子,记录了船队此番西行所带的瓷器器型、价格、库存位置与数目,那些已交易给别国的,也都做了记号。货品目录记载得很详细,连各个款式的模样都画了下来。这外销瓷大多跟我国生产使用的不同。为了符合外国人的审美和使用习惯,经常会使用外国才有的器物造型,纹饰也同样会按照他们的喜好进行设计。

    “诸位本可去一睹实物真容,只可惜目前都不在古里。”郑和解释道。

    阙空问道:“大人,就连一个作样品的都没有吗?”

    郑和遗憾地摇了摇头:“本来有几个,都在锡兰国卖出去了。”

    阙空低头继续翻那册子的库存目录。

    按照册子上的记录,原有的库存瓷器不是在路上卖给了别的国家,就是还未到古里港口。那些不在古里的瓷器,数量和款式不多,但价格都很高。

    他一页一页认真地看,一直翻到名册后面几页,不由得“咦”了一声:

    “郑大人,这名册后几页怎么写着停靠在古里港口的宝船上,尚有几十款瓷器,每款还有多达六七千个呢?”

    “真有此事?在哪?”郑和听了也很惊喜,可当他细细看了阙空所指的那几行,却又叹了口气,遗憾道:“哦,那些啊……”

    郑和解释说,那些是盘碗之类的餐具,船队成员平时用的就是这些,这六七千个不过是作为备用,替换一些摔了或损了的,并不打算拿出来交易。至于写在这名册中,也是为了方便管理,毕竟都是瓷器,他们仓储存放还有运载的顾忌都是相同的。这些因为不贵重,碎了也不太可惜,所以船上备了些。

    三人听了有些泄气……难道真的要放弃这次喻语接下的任务?还是要等洪保大人的货到了港口才能进行交易?这要何时才能前往忽鲁谟斯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