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两日疾行,跨越千里,一进入南阳,就被迎面扑来的悲苍骤然淹没了……

    宽阔的之道两旁,摆放着无边无际的香案祭品,飘动着连绵不断的素帛长幡。长幡上书写着令人心酸的大字,国损干城,长城安在。

    将闾一言不发,带着赵高直奔南阳大营。

    二十五万将士,战甲外面裹着素帛,持戈而立,齐声高唱秦风悲歌。

    蒙恬带着王贲,蒙毅迎了上来,叩首伏地泪流双颊:“遵从家父遗命,太子大捷,末将等才能运灵柩回故乡安葬。”

    将闾还没听完,眼前一黑,滚落马下,赵高当先飘落,将他抱在怀中。

    将闾挣脱赵高,快步走到灵堂,郑重八拜:“徒孙将闾,迟来一步,没能见到两位老将军最后一面,此生难安。”

    蒙恬摔众人还拜,一时之间,万众齐哭,悲声震撼天地。

    半响之后,众人止住悲声,将闾看向赵高:“老货,你先赶回咸阳,禀报父皇,将闾要护送灵车回秦。”

    赵高匆匆交代,岭南将军赵平扈从太子,就匆匆上马去了。

    当天晚上,将闾招来赵平,将番君吴芮和张良等人勾结之事说了一遍,劝赵平率军返回,坐镇岭南。

    赵平却道:“临来之前,他已经将所有军务转交苏秦代理,绝不会出事,而他的使命,就是扈从老将军灵柩回秦,自己不能回去。”

    将闾这才放下心来,蒙恬诸人悲愤欲绝,自己能够商量的也只有赵平了,问起护灵事宜。

    赵平哭道:“武成候遗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思乡之歌已经成了南海老秦军中的军歌,他若回咸阳,必定要有这首秦歌相伴,让他的魂灵永远和南海将士在一起。”

    赵平泣不成声,将闾也是泪如雨下,一切都在悲痛中确定了。

    第0487章 归灵

    一大晚上,将闾都和蒙恬等人,跪在王翦蒙武灵柩两侧,他不语,但是心中的悲痛却溢于言表,可以说,在众人当中他是跟随王翦和蒙武时间最长的。

    甚至连蒙恬,蒙毅和王贲都比不上,幼年出征嬴政就亲手将他送到了王翦麾下听用,他既是王子也是学生,兵书战策战法方略,王翦蒙武都毫不吝啬的传授。

    出征燕国,王翦担心他的安危,让亲生儿子王贲做他的副将,不避生死扈从在身边。

    主政南国,蒙武又让蒙恬在他麾下听用,而蒙毅又始终留在嬴政身边,可以说,他这个太子之位-->>

    之所以稳固,全都是两位老将军局中策划之功。

    王贲和蒙毅以他马首是瞻,蒙恬和他的政见略有不同,这固然是对帝国大政的思索,也是在担心他非皇帝长子,继任大位之后,担心引起江山动荡。

    但认真说起来,蒙恬对他的治国方略还是认同的。所以他在雁门诡杀白戮,并没有引起更大的反叛。

    而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王翦将自己的衣钵传授给了他,金丝披风,青铜战甲,一杆青铜战戟,代表着王翦在军中的威望。

    但就是这样一位对他寄予厚望的老将军,在他出征之后,就已经与世长辞。再也不能耳提面命,传授他征伐之道了。

    将闾泪眼婆娑,蒙恬,蒙毅,王贲却不知道如何去劝。将闾对两位老将军的敬爱,三人全都看在眼里。心中也明白,这种时候无法去劝,也不能去劝。只能陪着他默默垂泪。

    蒙毅身披孝服,跪坐在他身边:“武安侯临终之时,已经将军中虎符交付了赢贲。”

    将闾点点头:“老将军还有什么遗言。”

    “武安侯说,太子乃是国之重器,不要为老朽而悲伤,昔年岭南误食河豚,全赖太子御鸟千里,这才得以在南阳颐养天年,训军为乐。得此寿数,已经是奢望。

    自古以来兵者不长寿,一是战场凶危,二是拥兵自重遭帝王所忌,但陛下对臣之心始终如一,从无猜忌,以师礼待老臣,老臣感激莫名,情愿为帝国肝脑涂地。

    太子虽然地位稳固,但却谨记,庙堂之上,复辟之谋从无停息,以兵凶征伐,以大政行于天下,却不能绝灭六国遗族复辟之心,非大政之错也。

    而是帝国之政行之天下时间太短,六国各地,风情不同,习俗不同,强行以国政变之,才有反叛之忧。

    陛下秉性刚毅,不肯擅改国政,希图于太子,在不改变大政之下,因地而制,遵从习俗,推行律法,才能让万民归心。”

    将闾听完,已经泣不成声:“老将军一言中的,居安思危,乃是国之栋梁,老将军仙逝,将来将闾问政何人。”

    蒙毅也是心中凄然,他是上卿和李斯一起管理帝国政务,虽然屡次进言,但是却没切中利弊,却从没想过,身在南阳大营的王翦,却将大政的利弊分析的如此透彻。

    但是,细思将闾在雁门所为,无不和王翦所思相同,一老一少殊途而同归,此事绝非偶然。

    怪不得王翦将所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个年幼的太子身上。

    第二日一早,将闾和蒙-->>

    恬等人,就率领八千飞骑,扈从灵柩上路了。

    当先是一座三丈高的云车,垂落一副挽联,云车之上,飘扬着帝国军旗。

    挽联之上,是将闾亲手所书,帝国长城,庙堂柱石,六军司命,老秦栋梁。

    那面迎风猎猎的军旗上,却是武安侯王翦,淮南侯蒙武,中央却是四个大字,魂归故里。

    云车之后,却是赵平率领三千岭南甲士当先开路,雄峻的阴山胡马,漆黑的战甲,丈五战戟之上,挑着细长的白幡,迎风飘舞如大雪纷飞。

    岭南飞骑之后,却是两辆巨大马车拉的灵柩。

    灵柩之后,将闾素衣白袍,统领着六千飞骑,人人缟素,战戟林立。

    灵车缓慢行使在宽敞的驰道之上,秦风悲歌连绵不绝,一路北上。

    直道上的行旅驻马跪拜,四方乡民闻风而至,哀伤之情边于山野。

    灵车驶入函谷关,两侧路祭犹如汪洋,几乎整个秦川东部的老秦人,都涌出了函谷关,白色灵幡遮蔽了山野,路祭的香案犹如长蛇。哭声淹没了八千飞骑沉重的马蹄声。

    对于王翦蒙武,秦人实在是太熟悉了,早已将王翦和蒙武当成了帝国的两大柱石。

    忽然之间,这两根柱石轰然倒塌了。老秦人如何不心生悲切,妇孺老幼,只要能走路的,全都来了。

    万民都在帝国功臣回归故里之时,用最虔诚的心来迎接老秦人的英雄。

    跟随在灵车之后,以儿子之礼扈从的将闾,这时候,最担心的还是父皇。

    嬴政行事乖张,心硬如铁,但是,却最为尊重爱惜这些跟随自己建立帝国伟业的功臣。

    只要是能臣干吏,父皇都会折节下交,迅速结成笃厚的情谊。

    从来就不会去计较这些名士能臣让常人难以忍受的瑕疵和狂傲。

    六国遗族攻击父皇,说秦帝用人时卑躬屈膝,不用人时凶残如虎狼,就连当年的尉聊,对父皇也多有微词。

    但是,父皇却成功的将一群来自关中的名士,干吏当成了知己。

    李斯,尉聊,顿弱,郑国,姚贾,那个都不是老秦人,但是,只要见到父皇和父皇相处一段时间,无不对父皇敬佩有加,甘愿为帝国效力,数十年如一日。

    人之伪善可以蒙蔽一时,岂能蒙蔽一世,帝国初建,国土辽阔万里,天下名士趋之若鸿,父皇始终以诚相待,就连一心复辟的孔氏,父皇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

    第0487章 未雨绸缪<b-->>

    r>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父皇从来就不猜忌能臣,所以能臣做事也没有功高震主之虞。

    文臣李斯,冯劫,武将王翦蒙武,堪称帝国四大柱石,父皇总是能够容忍他们身上的怪异秉性,只要和帝国大政无碍,就能够豁达处之,绝不会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