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五章 两虎相争,坐收其利

    <content></p>

    (第二更,求推荐票。手机端 m.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书友公子忘语的100币打赏!)</p>

    安之微微颔首道:“东虏势大,以两家之力合而击之方为策。”</p>

    朱慈烺皱了皱眉,默然不语。</p>

    历史永历帝曾经联合张献忠、李自成抗清,安之也曾参与其,积极协调各部关系,也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惜功败垂成。</p>

    历史穿越小说的主角除了外带金手指的,也基本是依靠吸收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与满清周旋。</p>

    可问题是天下人都能这么做,唯独他朱慈烺不行。</p>

    张献忠所部还好些,李自成可是带着大军攻破北京,逼死了崇祯的。</p>

    身为人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朱慈烺怎么可能公然与李自成合作?</p>

    若如此做,朝野下必定一片哗然。</p>

    安之显然看出了朱慈烺所想,微微笑道:“陛下当然不能与闯逆达成同盟,但可以坐收其利。”</p>

    朱慈烺眼前一亮道:“怎讲?”</p>

    安之点了点关的位置道:“李闯据关,山西,直接威胁京畿。东虏势必视其为心腹大患。如果臣没有料错的话,过不了多久东虏便会对李闯大举用兵。”</p>

    朱慈烺追问道:“可山东也很重要,难道东虏不想打吗?”</p>

    “山东富庶,东虏自然垂涎。可山东不山西对京畿的威胁大。德州一战东虏已经意识到山东守军并非像其想象的毫无招架之力。如此情况下东虏势必先平关,再取山东。”</p>

    朱慈烺细细品着安之的这番话,觉得确实有些道理。</p>

    起初朱慈烺担心因为德州大捷引发蝴蝶效应,改变多尔衮的战略决策,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p>

    只要李自成一天不灭,满清不可能投送主力攻打山东。</p>

    毕竟山东毗邻的是河南,还有战略缓冲。而山西可以直接威胁到畿辅,威胁性完全不同。</p>

    而且历史一般都是老大先灭老二再灭老三,很少有先灭老三再灭老二的。</p>

    曹魏实际一开始也是奉行先灭吴再灭蜀的策略。只不过晋代魏后,才改变了策略,改为先伐蜀再灭吴。当然,这是因为钟会的建议以及一再伐吴无果后做出的战略调整。</p>

    “对大明来说,最理想的情况便是两虎相争,陛下坐山观虎斗。”</p>

    “哦?铁俺公继续说。”</p>

    朱慈烺越来越感兴趣了。他甚至觉得安之赋闲在老家这些年一直在学孔明韬光养晦。</p>

    “陛下请看,山西之险在大同。大同破,则整个山西北部会陷入敌手。若是东虏先取大同,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围攻太原。”</p>

    “铁俺公为何认为东虏会先打大同,大同是雄关,未必那么好打下吧?”</p>

    朱慈烺当然知道历史姜瓖降清导致大同瞬间易帜。可问题是满清不知道啊。</p>

    按照正常的逻辑,多尔衮不会去主动碰这么个硬钉子。</p>

    朱慈烺这么问是想看看安之的判断是以何为依据。</p>

    “原因无二,在于大同总兵姜瓖。”</p>

    安之十分坚定的说道:“此人脑后有反骨,必定降清!”</p>

    嘶!</p>

    听到这里朱慈烺不仅倒抽了一口凉气。</p>

    这个安之不会也是一个穿越者吧?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姜瓖会降清?</p>

    见朱慈烺一副惊诧的模样,安之叹息道:“陛下,姜瓖此人深受皇恩,领大同总兵要职。结果闯逆挥师山西,他毫不犹豫投降了。连闯逆都看不起他,只叫他做个副手。这样的人毫无品性可言,是典型的墙头草。闯逆强则侍闯逆,东虏强则侍东虏。若是有朝一日皇明北伐,他也必是第一个反正的。”</p>

    这一番分析鞭辟入里,朱慈烺听的频频点头。</p>

    从历史来看,姜瓖确实是个反复无常的人。</p>

    先是降顺,继而反正扶持明宗室,再之后降清,最后因为不满清朝给出的待遇,又反清......</p>

    这样的人给他一个脑后有反骨的评价一点都不冤枉。</p>

    “照这么看,山西易手是迟早的事。铁俺公所说坐收其利又怎么实现呢?”</p>

    朱慈烺十分谨慎的问道。</p>

    “陛下,闯逆若不失山西,朝廷又如何坐收其利?”</p>

    “此话怎讲?”朱慈烺有些懵了。李自成丢掉山西和大明坐收其利之间有何关联?</p>

    “陛下,闯逆一直是想定都西安的,关是他的根基啊。他可以不守山西,但不能不守关。他可以撤离京师,但不可能撤离西安。”</p>

    安之十分激动的说道,下颌胡须都跟着乱颤。</p>

    朱慈烺听到这儿,在心默默叹了一声。这件事安之判断错了。</p>

    潼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自觉不能守住西安,再次带领部众来了次大撤离,一路溃逃至湖广。连襄阳等地的守军也一并带走。</p>

    看来安之不是穿越者啊。</p>

    “朕不这么认为。”朱慈烺徐徐说道:“闯逆毕竟是流寇,对于根基一事并不十分看重。陕西虽然是他的发迹地,但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土地又多贫瘠,朕看不出他有什么必守的理由。”</p>

    “陛下?”</p>

    安之有些发懵。</p>

    为什么圣天子这么确信李自成会舍弃陕西?</p>

    “若是这般,那火候需要好好把握了。”</p>

    安之复又思忖了片刻,这才接道:“原本臣以为闯逆会死守关。这样陛下派出一只大军偷袭北京,则有七八分的胜算。可若是闯逆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退出关,那东虏便可以随时调兵力回援。”</p>

    安之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p>

    北京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能够光复神京,天下人都会欢欣鼓舞认为驱逐鞑虏指日可待。</p>

    可若是李自成打了一仗后自己怂了,满清不会在陕西方面牵扯太大的精力,随时可以掉转过来回援北京。</p>

    对皇明来说,精锐军队是最珍贵的资源,绝不能轻易的损耗。</p>

    所以若真要出兵,时机非常重要,必须卡在李闯和东虏大战焦灼的那一刻。</p>

    ......</p>

    ......</content></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