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九十八章 招揽

    随后,李世民宣吐蕃大论禄东赞殿。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p>

    吐蕃大论禄东赞全名噶尔·东赞域松,出身王族家庭,汉史籍记载不一,有作“薛禄东赞”、“筑禄东赞”等。松赞干布继位之初,大相穷波·邦色波则谋乱被杀,禄东赞继之为相。彼年约三十余岁,皮肤略黑,脸带有浓郁的高原红,长相却并不如一般的吐蕃人那般粗壮,反倒有几分原读书人的清隽和优雅,让崔瑾颇为意外。</p>

    虽然,吐蕃的求亲多次被李世民拒绝,且几次进犯均未讨到好处,还偷鸡不成蚀把米,让吐蕃大丢脸面,但是禄东赞并未做出一副颓丧、担心的表情,而是落落大方地走进大殿,稳稳当当地站在当,风度翩翩地行礼,那汉语说得还挺顺溜,只是吐词间偶尔有些别扭,像后世带有方言的普通话。不过,这也很不错了。</p>

    崔瑾暗暗观察着。或是那审视太过冷清,禄东赞顺着那道视线看去,一下子撞见那深邃如深潭的双眸,顿时心惊不已。这是谁?他平静的脸顿时有丝丝龟裂。他仔细回忆,记忆从未见过如此俊美、如此年幼的大唐高官贵人,他不认识是高官,因为年纪摆在那里。那么是皇子?但从那站立的位置看,又不像。他有些疑惑。随即,一个念头一闪,立即醒悟过来,一定是他了,那个传说转世下凡的曲星,博陵崔氏嫡子崔小十三郎。他想收回自己的目光,却又像被牢牢牵扯住,直直地撞进那深渊,无尽的黑暗下是无形的漩涡,让他身不由己地陷入其。他惊骇万分,脸露出恐惧之色。</p>

    李世民扬扬眉,他看到禄东赞脸不断变换的神情,不由冷笑。难道,连这把岁数的男人都会被小十三郎的“美色”吸引迷惑?真是让他失望。原本,他挺欣赏禄东赞的才能,还企图通过赐婚诱其为唐朝效力,其实提了几次,都被禄东赞婉拒。说什么赞普对他有知遇之恩,忠臣不侍二主。李世民道,贤臣择明主而侍,问他仅为忠臣而非贤臣么?禄东赞答曰,在他心目,赞普松赞干布正是明主。李世民讥讽道,若是明主,今日便不会如此狼狈。禄东赞却道,不过一时,只要大唐能容得吐蕃安居一隅,那么,吐蕃定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重振雄风。为了不泄露自己的打算,李世民倒也没再咄咄逼人,兔子急了要咬人,狗急便要跳墙,若是松赞干布被逼急了来个玉石俱损,他是瓦罐,自己是玉石,此刻硬碰硬太划不来了。哼哼,待朕训练出一支能够克服高原病的军队出来,便是尔等的死期!</p>

    崔瑾眉梢一扬,眸泛起淡淡波纹,禄东赞顿时醒悟过来,略微黝黑的脸不由涨红。他懊恼地垂下眼帘,掩饰地握拳轻咳两声。自己是怎么了,即便是曲星转世又如何,如今也不过是一凡人,看去又那么年轻,怎会心生畏惧呢?他皱了皱眉,将视线转向李世民。</p>

    崔慕疑惑地低声问道:“瑾儿可识得此人?”</p>

    崔瑾摇摇头,轻声道:“早听说,却是初见。”</p>

    崔慕心更是不解,但大殿之,也不是询问的时候,只是轻轻颔首,不再议论。</p>

    果然,禄东赞再次恳切地提出请求,吐蕃现任赞普松赞干布极为仰慕盛唐,受原汉化的影响,他不仅精通骑射、角力、击剑,且武艺出众,又爱好民歌、善于吟诗,算得武全才。所以,若是大唐将公主下嫁于如此英武卓越的赞普,必会得到赞普无的宠爱,而吐蕃也将成为大唐最为友好的邻居。</p>

    作为次谈判的正团长,李恪收到李世民递出的眼色后站出来,淡淡地问:“不知大论的意思可是,若是大唐不愿将公主下嫁,吐蕃将再次进犯大唐边境?不知大论可还记得前几次的教训?或者是次提出的赔偿过少,未给你们留下深刻记忆?”</p>

    禄东赞早知会被如此责难,忙做懊悔状,右手按在胸前微微俯身道:“赞普极为后悔前几次太过冲动,所以令外臣前来赔罪,为表诚意,才再次求娶公主。若有幸求得公主下嫁,大唐与吐蕃便有翁婿之谊,这岂不是更能密切联系么?”</p>

    李恪冷冷一笑:“如此,吐蕃不仅白得诸多嫁妆,更能得到休养生息。而大唐却是失去一位公主,还要陪送一笔财物。贵国赞普真是打的好算盘!”</p>

    禄东赞尴尬地扯了扯唇角,幸亏他的脸皮够厚实,依然保持着微笑:“吴王殿下岂能如此计较?两国联姻修好,这不是极为正常的么?如世家通好一般,互为姻亲,彼此关系更为密切。若是大唐公主下嫁赞普,吐蕃愿意为大唐抵制西突厥的侵扰。”</p>

    李恪凉凉地道:“不必,大唐军队正好缺少练习的对手,无论是西突厥还是其他,只要敢侵犯大唐边境,必叫他来得去不得!”</p>

    “对,必叫他来得去不得!”</p>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p>

    大殿,武将们纷纷高呼,随后,官们也振臂大喊,声音盘旋,响彻云霄,久久不散。禄东赞大惊失色,眼阴暗不明。崔瑾淡淡一笑,唇边浮现一丝讥讽。若是依着历史,为了确保边境平安,李世民不得不将一位位公主嫁到外族,“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盛景在下,有多少和亲公主的血泪。如: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可汗诺葛钵、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雍王李守礼女为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辛景初女为固安县主嫁于奚首领饶乐郡王大酺、宗室女为永乐公主下嫁契丹首领李失活等等,甚至连禄东赞都白得了一个琅琊公主女段氏,除了极个别得到善待,这些公主几乎一大半被蛮族砍死,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所以,崔瑾极为不屑用女人来拉拢政治,这是最无能的表现。</p>

    李世民双手下按,激动的大臣们噶然噤声,他满意地点点头,和蔼地对禄东赞道:“你瞧,不是朕小气,而是大臣们觉得不值得!要知道,大唐的公主,即便是宗室女,都是极为宝贵的,若你家赞普真要联姻,便将吐蕃公主送到大唐来吧,看宗室子是否能看。”哼哼,只怕你吐蕃的公主太丑陋,没人瞧得啊!</p>

    禄东赞脸的笑容极为勉强。虽然赞普也有几位妹妹,在吐蕃人眼里如那雪莲花一般美丽,但哪里能入大唐人的眼?听听大唐皇帝的话,不是自己要,也不是赐给皇子,而是宗室子弟,那有何用?能够实现联姻的目标么?所以,自汉以来,都是几乎原公主外嫁和亲,极少有外族公主和亲原的。</p>

    站在前排的太子李承乾冷冷地道:“哼!原来,在尔等眼里,吐蕃公主大唐公主更珍贵么?还是贵国的公主太不台面,无法见人?什么联姻通好,若真想与大唐修好,贵国赞普便不会先娶那尼婆罗尺尊公主后,再肖想我大唐公主了!若真将公主下嫁于他,哪位公主为大妇,哪位公主为妾?尔等可是存心羞辱我大唐?”</p>

    崔瑾暗暗叫好。历史,为了彰显所谓的民族大团结,刻意夸大了松赞干布对成公主的宠爱,虽然修建了布达拉宫,其实成公主在吐蕃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妾室,还是一个不太受宠的妾。最初,因为成公主那丰富的嫁妆,松赞干布着实宠爱了几日,但那尼婆罗尺尊公主极为强悍,让成公主受了不少气,慢慢地,成公主只能待在自己的布达拉宫。所以,崔瑾是极为憎恨这种和亲。好好的公主,即便是宗室女,哪个不是被千宠万爱养大的,培养得知书达理、贤淑多才,且千娇百媚,像花朵一般的年纪,便被送到那荒凉之地,任风沙吹,任黄土埋,闻得胡笳声声呜咽,听得南归大雁跌落。可悲,可叹,可恨!</p>

    崔瑾紧紧地握了握拳,眼露出狠厉,如那刀剑般刺向禄东赞。禄东赞觉得全身冰冷,似乎被丢入冰窟窿。他不由打了寒颤,看向那视线的来源,正好,见到崔瑾脸的愤恨。他很是不解,自己是第一次见到这位武阳郡公,虽然已经听过许多传说,心里也一直仰慕着,希望哪日能得一见。可是,为何武阳郡公会如此反感自己呢?好像自己从未得罪过他啊!</p>

    四目交汇,崔瑾轻轻昂起下巴,收敛神色,笑意浅浅,不达眼底。禄东赞自觉自己是极有心计的,又辅佐松赞干布多年,却仍是在这少年郎眼前数次失态,不由皱了皱眉,很是懊恼。他很想质问崔瑾为何如此,但崔瑾一直未曾开口,倒让他不知如何行事。</p>

    禄东赞站在殿,本是大家关注的对象,一言一行尽在眼,所以,他的失措很快让众人察觉,也发现了让他失措的原因。李世民笑道:“大论可是认识武阳郡公?”</p>

    禄东赞忙扯出一个笑容:“外臣不曾见过。请问圣,可是曲星转世的博陵崔氏小十三郎?”</p>

    “呵呵,是否是曲星转世,朕可不敢肯定,不过,若是崔氏小十三郎,那便是了!”李世民抚着胡须得意地道。这可是自己的小女婿,居然名声传到禄东赞耳,真是给自己挣了脸面。</p>

    崔瑾走出几步,向禄东赞微微拱手淡淡道:“早闻吐蕃大论禄东赞为人明毅严重,为吐蕃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甚为贵国赞普倚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p>

    崔瑾说得极为客气,但听在禄东赞耳里却让他的心一阵阵地揪紧。虽然,禄东赞自认对吐蕃贡献极大,也深受松赞干布重用,让吐蕃逐渐统一,并成为强国。但是,自从次向大唐求亲不成反被讹诈后,自己好不易建立起的良好名声便一下子垮塌,回国后,赞普虽未责备,但其他大臣哪里不埋怨的,说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甚至说他卖国求荣,证据便是大唐天子都多次公开称赞他,并说,若是他愿意留在大唐,不仅可得高官厚禄,还可下嫁公主于他。想想啊,连赞普求亲都被拒绝了,凭什么大唐天子看了他?禄东赞一再解释,都无人肯听。最后,今年年初,他出使尼婆罗,让该国尺尊公主迎回吐蕃,让吐蕃与尼婆罗结为友好邻邦,这才让他的声誉有所恢复。可是,崔瑾的这番称赞,禄东赞哪里敢安心接受,不知旁人还如何想呢!他瞟了瞟身后的另外两位吐蕃使臣。果然,那两人脸色微变,他二人也听得懂一些汉语。</p>

    禄东赞苦笑着道:“武阳郡公谬赞!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忠君之事。在下作为吐蕃之臣,未能为主分忧,着实汗颜。”</p>

    崔瑾淡笑着:“若非大论之故,吐蕃各部落仍是一盘散沙,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所以,大论何须谦虚。要知道,过于的谦虚便是骄傲啊!”</p>

    他摆摆手,叹了口气,恳切地道:“其实圣极为欣赏大论之才,曾说,若大论肯屈尊留在大唐,将是大唐之福,有你的辅佐,何愁大唐不昌盛,何愁五湖四海不臣服于大唐?大论啊,得遇如此明君,是今生之幸,千年难求啊!大论可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p>

    禄东赞脸色大变,正色道:“在下才学平庸,岂敢担得武阳郡公如此称赞?”</p>

    李世民立即懂得了崔瑾的意图,情深义重地表示:“小十三郎说得极是,朕一直钦慕大论之才,若得大论相助,朕无疑如虎添翼啊!”</p>

    禄东赞听得差点神魂颠倒,魂飞魄散。因为,他已经听到身后另两位吐蕃使臣的冷哼声,这两位可是自己政敌派来的。他连忙义正言辞地道:“多谢圣,可是,外臣虽也一直倾慕原化,但生为吐蕃臣,死为吐蕃魂,不敢有二心。”</p>

    崔瑾摇摇头,极为惋惜地道:“大论太诚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虽然松赞赞普也算英勇,但哪里得吾皇圣明?”</p>

    能站在朝堂的,哪一个不是人精儿?所以,见李世民和崔瑾一再地诚恳招揽禄东赞,眼珠子一转,立即便明白了这对不良翁婿的意思,随即纷纷加入说服、收买、威逼、利诱的行列,特别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崔崇、李俊等人,更是不留余力地夸赞李世民是如此英武,如何圣明,如何的胸怀博大,如何的目光如炬,如何的志向高远……简直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夸得李世民心头美滋滋甜丝丝,表面却不得不不断地自谦,说自己做得还不够,还须再接再厉等等。</p>

    /html/book/37/37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