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9章 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本王!

    李亨跪坐在一边,低着头,额头冷汗直冒。

    “你说说这件事!”李隆基盯着自己的儿子,语气有些冷。

    李亨立刻说道:“启奏圣人,这件事是建宁的错,请召回他,严惩不贷!”

    见李亨认错如此之快,李隆基有些不知道该怎么骂了。

    只能对在场的众人说道:“都说说!”

    “陛下!”京兆尹萧炅立刻跳了出来,“陛下,这件事现在不仅朝野上下震动,连河南、河北也群起讨伐,若是不能严肃处理,恐怕不能服天下人心!”

    “陛下!”杨慎矜站出来说道,“臣也听说了这件事,臣听说是崔皓和崔晋,带着人前去江东,崔皓与建宁郡王论道,被建宁郡王说得哑口无言,气急攻心而亡,非建宁郡王要杀他!”

    “一派胡言!”萧炅当场反驳道,“崔皓是河北大儒,建宁郡王一个纨绔子弟,如何能与他论道,更别说让崔皓哑口无言!”

    “但事实如此!”杨慎矜神色严肃,“那崔晋,当场辱骂宗室皇族,被建宁郡王打了四十大板,这也合情合理!”

    “杨慎矜,你这是要包庇建宁郡王!”

    “我身为御史大夫,秉承公心!”

    “杨大夫此言差矣,现在所有人都认为是建宁郡王把人逼死了,崔家意见很大,其他家族也纷纷表态,各郡县官员上来奏疏,若是不处理建宁郡王,恐怕不能服众。”大理寺少卿汪缘说道。

    刑部侍郎李献说道:“尤其是清河,地处特殊,若是那里闹事,影响的可不仅仅是民生,眼下东北局面紧张,契丹人和奚族人三番两次挑衅我大唐边疆,河北如果人心不稳,会影响范阳和平卢,这个责任谁担当得起呢?”

    众人不由得点头。

    “陛下。”王鉷户部侍郎出列,“北库关系重大,清河崔氏这些年虽然不在朝,但于野,也帮助了朝廷颇多,若是这个时候寒人心,恐怕会让天下都寒心。”

    提到这些关东旧贵,李隆基心中有无法控制的厌恶。

    其实在李隆基一朝,关东旧贵家族入主宰相中枢的寥寥无几。

    李隆基用宰相,非常在意出身,他不想从五姓七望里挑选。

    但李隆基也不得不承认,朝廷其实离不开那些家族。

    不然以当年太宗的强势,怎么可能会被他们瞧不起?

    他们的底气就来源于,他们真正掌握了政令的执行。

    地方官到地方后,先与地方世家门阀拉近关系,几乎是这一百多年,大唐随处可见的现象,也是为官的规矩。

    如果在地方上与门阀世家交恶,地方官将政令不能下野。

    那是不是说世家在这个时候可以架空皇权?

    绝不可能了。

    甚至世家被李林甫压得也喘不起过来。

    李林甫属于李唐宗室出身,与山东旧贵没半毛钱关系。

    现在对付世家的办法就是名正而言顺。

    只要有确凿的证据,而且影响极大,就能处理,其他家族也不敢说什么。

    眼下这件事,如果要把真相还原出来,崔家也未必能占理。

    朝堂上若是有人捕捉到圣人想包庇建宁郡王的态度,必然也会有人站出来投机取巧地为建宁郡王说话。

    可关键在于,现在山东旧贵和以李林甫为首朝堂势力,都想借此做掉李倓。

    更重要的是,李隆基也觉得时间快到了。

    他也想要收回李倓的权力了。

    所以,李隆基就这个问题,开始逐渐表明态度。

    如果是这样的局面,李倓是没有翻身的机会的。

    可李隆基想要年底再处理,所以现在朝廷上的争论还处于预热的阶段。

    李隆基又看了一眼李林甫,问道:“右相呢?”

    李林甫站出来说道:“臣觉得,此事关系重大,江东肩负着国库重任,可清河崔氏人又的确死在江东,不如请建宁郡王回京,召崔家的人入京,双方当面协商。”

    “嗯,还是右相说话公允。”李隆基点了点头,当场就表扬了李林甫。

    李林甫这可不是什么公允。

    李林甫把李隆基的心思猜得清清楚楚,李隆基想要江东的钱,又想平复山东这些世家的情绪,想来个拖字诀。

    把李倓召回京,看似协商,其实是把建宁郡王软禁在长安,所以说得好听,是稳住江东,让江东继续赚钱,别出岔子。

    把崔家召入京,是给天下人一个态度,让山东那群人继续配合朝廷上下。

    等到年底,就基本上可以表态。

    这个时候,江东关键位置换人也就差不多了。

    李林甫的政治手段,主打的就是一个以柔克刚,事缓则圆,又能达到目的。

    既然长安如此议定了,消息自然很快就往江东发过去。

    就在朝廷上下关于崔家一事闹得风风雨雨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石堡城,迎来了属于它的战争。

    这一日,万里无云。

    石堡城据守日月山。

    日月山是进入吐蕃的必经之地,主要有两条路。

    一条是从日月山西走入西,一条是从日月山东面的黄河谷地西走。

    石堡城的战略价值其实不算是防守,而是进攻。

    对于唐军来说,拿下石堡城这个据点,就拿下了随时进入吐谷浑故地的战略先机。

    如果唐军收复吐谷浑,吐蕃人将失去一块非常好的战略要地。

    此后再想与唐军开战,必须翻山越岭千里。

    那样在吐谷浑的唐军几乎不用怎么守,看到吐蕃人来了打就可以,完全以逸待劳。

    这个局面就跟西夏占领了肥沃的横山之地,以横山作为战略前沿要地对抗大宋一样。

    同样,大宋如果夺回横山,西夏人就退回兴州,再想出兵大宋,将奔波数百里的无人区,这对军事的致命的。

    所以,李隆基执念拿回石堡城,也有他的考虑,只是王忠嗣的战略明显更高一筹。

    眼下哥舒翰统帅了六万大军,已经兵临石堡城下。

    在号角的集结下,密集的唐军军镇开始在周围铺开。

    一眼望去,无数鲜明的铠甲,在阳光下映照出森然的冷光。

    “十日之内,拿下石堡城!”哥舒翰用毋庸置疑的语气下达了命令。

    但他并不知道,这一战唐军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与此同时,也让李隆基开始放心大胆推动西域战略。

    最关键的还在于,它将影响今年大唐的内政,以及东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