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7章 东尚书台三司及并州之乱

    粮行瓷窑书局农田署,以及成为了司隶校尉部附属文官系统的监察署……

    这些豪右子弟们觉得没有前途的新兴机构,迟早会变成大汉最有权势的府寺。

    那时看见升迁到高位的昔日同科,不晓得他们会不会哭。

    不会再有豪右子弟凭家世就能获得一飞冲天的机会。

    再有能力你也给我一级一级的熬。

    要不就去玩儿选举吧,那个有可能冒头得快。

    荀彧还在小心翼翼遮掩他知道整体布局的事情。

    虽然他觉得现在他应该有资格听闻了。

    可是没有人跟他说,他只好装不知道。

    或许是当局者迷,他并没有发现,其实朝政大部分大布局的政策,已经是他在提出和主导了。

    他只以为那是一种考较。

    在考较他不知全貌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出正确建议和决策。

    荀彧也做出了一些并不符合他脑中蓝图的建议。

    但他认为那只是对蓝图进行细节修改。

    譬如他效仿农田署,提出了将瓷窑与书局分京窑和京局与常窑及常局的概念。

    简而言之,就是跟农田署专门负责试验种田新技术一般,京窑京局不再负责生产,而专心搞技术研发。

    各地书局瓷窑善于发现新技术的工匠,全部调配到京师,享受更高的待遇与爵赏。

    但长期没有产出,也是会被下放到地方出任技术指导的。

    并且地方瓷窑书局这些地方的技术指导,有被京师下放人员垄断的趋势。

    他们知道新技术的可贵,每次发现一些新变化,都会总结其规律并向上汇报。

    又因为京局京窑跟农田署性质相近,被合并成了一个专司技术创新的大部门,叫做求道司。

    在普通技艺中求寻天地大道真理,听起来就很牛掰的样子。

    毕岚负责这个部门,这个部门还有一支秘密机构是钻研军械的,由毕岚直接负责。

    但这个机构的研发和生产就是一体的了,否则生产部门放在哪里都不放心。

    粮行、皇商行会并瓷窑书局负责经营的部分,则同样合并成了一个大部门,叫做逐义司。

    其实就是逐利→_→但是逐利在这个年代不是被人嫌弃和贬低么?

    荀彧又说过,以商见义以商行儒,所以逐利就被改成了逐义。

    另外一个部门就比较招人恨了,叫寻真司。

    是从司隶附属的文官系统里头专门分出来的。

    负责对其他两司的纪律审查和查账。

    就是他们这套系统内的秋官御史台。

    这里的秋官指的可不是某港星,而是依据周礼主刑狱的官员。

    《周礼》将官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系。

    秋官以大司寇为长官,掌刑狱,所属有士师、司刺、司厉、大行人、小行人等官。

    秋主肃杀,清除害虫的季节。

    查账这种事情,原本是庚哥提出来的。

    不过他只是针对皇商行会的设想,提了这么一嘴。

    当时是卢喷喷建议皇商行会设查察,主管皇商资格的审查与监督。

    庚哥觉得依靠风闻奏事不靠谱。

    说你要求他们都记账不就行了,每季查一次账,有没有取不当之利一目了然。

    听个传闻就取消人家皇商资格有点太不严肃了,咱们讲求证据么。

    皇商的查察当然不可能只靠查账,行会内的察肃目还有巡查和接受不法不义事举报并调查的职责。

    等同皇商行会内的寻真司,不过人员就由派遣到各县的文吏成员们负责了。

    荀彧是受了这个的启发,觉得既然对皇商的查账可以约束他们的品行。

    那为了禁止贪墨,我们国营机构能不能也定期查账呢?

    在此之前朝廷府寺是少有定期查账的。

    平时完全依靠官员的道德自律,犯了事找证据才会翻出账本看一看。

    你要随便查账,那就是对劳资品格与品德的质疑与侮辱。

    劳资马上用脑袋撞墙给你看。

    物议也会非议你无辜欺凌官员。

    而无论瓷窑书局粮行还是收商税的皇商行会,都经手大笔缗钱。

    由不得信奉祖宗所提出性恶论的荀彧不想办法防微杜渐。

    机构一设置就有这规矩,不怕后头的人挑刺说针对他。

    寻真司的人员就不是文吏科出身了,都是正经律法科出身。

    这个部门的纪律非常严格。

    如果你负责查账的范围后来别人发现出了问题,那么你将会“半而罪之”,负担贪墨者一半的责任。

    但由于他们的晋升业绩基本靠查出问题,为了防止诬陷,发现冤假错案却是要“倍而罚之”的。

    就是你冤枉人什么罪,你自己要承担双倍。

    寻真司又分寻迹与验真两部,一部查察一部定罪,互不隶属相互独立并制约。

    除了还是由内侍负责的作为无情盖章机器的行玺队伍外,东尚书台主要就是管理这三司。

    还有就是周庙那边负责大型祭祀啊日常供奉啊什么的部门,这个就直接交给孔孟荀颜四姓负责了。

    基本都是财政拨款,没什么实权,也不怕他们乱来。

    卢喷喷懒得管这么琐碎,所以无大事发生,所有琐碎的事情都是荀彧在实际管理。

    代替朱儁挂衔河南尹之后,太傅长史的职位荀彧并未交割。

    卢喷喷就让荀彧就用这个身份在东尚书台行走。

    司州四郡已经全部实行了推举制,从科试取材选拔的人手构成了东尚书台三司。

    下来就是皇甫鸿负责的司隶校尉部。

    如果说寻真司是对内的话,司隶校尉部就是完全对外了。

    除了防盗剿匪巡查外敌进犯的警戒外,纠察各郡县不法事的职责回归了。

    各地民选县令和郡守定期查账也成了惯例,由司隶附属的文官系统来干。

    措不及防之下,四郡还真不少县令落马。

    什么截留公田之利啊贪墨公利济自己家族啊之类。

    无非是黜落之后令当地士绅重新推选。

    无论是推举制还是周庙书局和瓷窑以及粮食专卖的粮行,都已经开始向并州推行了。

    并州有牧,牧为吕大憨批,只是由任吕布别驾从事的张扬代行罢了。

    但并州当地的郡守就没那么靠谱了,张扬也管不过来。

    所以牧下又设刺史,由有经验的皇甫鸿兼任,把他派去并州组建刺史部监察各郡推举事宜了。

    并没有一口吃个胖子。

    并州九郡从紧靠河内郡的上党郡开始,西河郡、太原郡这样从近到远一郡一郡的来。

    张扬有些不满,觉得自己好像被架空了。

    但他也只是吕大憨批私人的属官而已。

    能在并州一地当土皇帝这么多年,也是仗着吕大憨批的势。

    再加上他亲眼看见过朝廷三军帮助南匈奴,在草原上痛击鲜卑诸部的威势。

    所以吕大憨批没意见,他也不敢跳。

    但怎么说呢,落差感太大吧。

    并州豪强期盼了推举制很久了。

    但真正推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似乎是叶公好龙。

    觉得利益远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多,反而好像受到很多限制。

    而且科试取士也似乎更适合寒族,他们豪右子弟考中了也不屑长期为吏。

    所以一时人心有些不稳。

    已经开始实施推举制的郡县倒还好。

    反而是那些还没实行推举制的郡县,不少劣迹颇多的豪强开始各种造谣煽动民众。

    而且这一切是在袁曹之战即将爆发的背景下的发生的,就尤为使人瞩目了。

    庚始七年一月,在豪族的煽动下张扬部将杨丑暴起杀张扬。

    诸豪强欲据并州而投袁氏,脱离小朝廷的控制。

    并州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