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七十八章 南阳之行

    这就导致了南阳郡,成为了一个对周边百姓形成极强吸引力的漩涡,开始时去南阳的都是活不下去的流民,饿殍。

    可是随着南阳发展起来以后,日子是越过越好,粮食丰产,官府出动花钱替百姓承担了朝廷派发的徭役,更别提摊派了。

    相比之下,相、镇二州虽然也很好,但是没有自己的土地啊,毕竟是给国公爷种地,这些地全都是人家自家的,佃农是没有自己土地的。

    可是南阳不一样啊,南阳的农户不但分地,而且田税比十税三可少多了,三十税一。

    更没有徭役和摊派,还有自家的良田可以世代耕种,养活一家老。这样的地方谁不想去?

    所以相、镇二州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人口的流失。

    因为都是佃农,人家不愿意在这里种地了,你肯定不能强留,只能放人家走,可是那些佃农去了南阳,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土地的,但是只要在矿山里熬过了一段时间,就有了留下来种地的资格。

    如果多熬几年,不但有房子,还有土地分,那可是自家永久的土地。

    所以南阳对相、镇二州的佃农吸引力很强,随着南阳发展越来越快,佃农的流失也越来越多,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而且张何发现,为了挽留这些佃农,上一任州牧曾经采取了在个别地方减免田租的办法,已经从十税三减少到了十税一。

    在张何看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能够稳定一时的局面,但是很快就会有其他的佃农攀比,同样要求减租。

    这样闹下去的话,会引发相、镇二州的闹事浪潮,足以引起动荡。

    怪不得迟国公在见到张何的那,很关心南阳郡守秦朗和南阳的状况,那是因为南阳的发展已经威胁到了迟国公的封地。

    张何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实地调查,才摸清了问题所在,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并没有因为骤登高位而骄傲自满,而是踏踏实实的去了解情况。

    如果只听下面的人汇报,是不可能把问题讲得这么清楚的。

    除凌农流失的问题,还有土地撂荒,收粮数量锐减,周边盗匪为害等等许多问题。

    张何把这些问题分别归纳总结了三点,一是土地问题,其中就包括佃农流失、土地撂荒、粮食产量低等等。

    二是治安问题,大概是处于商路上的原因,最近相、镇二州周边的贼匪越来越多,他们藏于山中,往来如风,常常劫掠商道上的商旅。

    这些贼匪劫不到商旅的时候,就会来相、镇二州抢掠一番。

    三是商贸问题,因为南阳郡太过强势,不但有许多新的产品出现,而且成为了许多跨国商旅的贸易和中转中心。

    对相、镇二州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越靠近南阳的地方,市场越凋弊,因为钱都花到南阳去了,所以本地的集市根本没人会去,久而久之,规模就越来越。

    其他距离南阳较远的地方,集市也被商路所代替,许多人买东西不去集市,而是在商路上等那些长途行商,买他们手里的东西,既便宜,又新鲜,还是从南阳出来的一手价。

    这就造成了相、镇二州的商业进一步遭到打击,本地的银钱都花到外面去了,导致百姓越来越穷,每年辛辛苦苦赚零银子,三番五次都花到南阳去了。

    而封地又没有更多的产出吸引资金,导致物产越来越贱,越贱越没人买。

    这三个问题,就是张何调查了一个月后得出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更引起了他对南阳的重视,可以除了贼芳致的治安问题之外,另外两个问题全都与南阳有关。

    看来这一趟南阳之行,必须要尽快,只有亲眼到南阳看一看,才能知道如何破局。

    迟国公对他的要求是,比照南阳。

    张何自己调查的结果是,相、镇二州面临非常严重的威胁,都与南阳有关。

    要比照南阳,解决这些问题只是第一步而已,不过张何是有信心达成这个目标的。

    在他看来,秦朗应该是一位非常罕见的能臣,应该是事必躬亲,算无遗策,否则很难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做出偌大的事业。

    于是在府中稍稍休息了两之后,张何再次独自上路,这一次他的目标是距离相、镇二州不远的南阳郡。

    南阳郡在相州以东,快马三五日可至。

    张何出身军旅,对于路上的区区风尘之苦表示不算什么,快马加鞭披星戴月,三后就赶到了南阳郡的边界。

    没错,就是边界。

    张何还是第一次在大魏的国土上看到州与州之间的界碑。

    一块打磨平整的石碑立在路边,约有半人高,上面刻着“邓州界”三个大字。

    邓州,就是南阳郡的州属名称,进了州,也就意味着到了南阳郡的地盘。

    张何在路边勒马,他看到石碑上还有些字迹,但是由于灰尘的缘故看得不太清楚,所以跳下马来,走进石碑仔细观瞧。

    这块石碑约有半人高,最上面阴刻着三个醒目的大字“邓州界”,还涂了红漆。

    三个大字的下面,是两行文字。

    上面一行写的是“邓相州际公路”,下面一行写的是“零公里加零米”。

    “怪哉!”张何看了这两行字,第一行他倒是很快明白了意思,就是邓州通至相州的公路。

    既然是“公路”,就是意味着是朝廷出资所修,这条路的起点应该是邓州,想必就是南阳郡,然后一直通到相州。

    可是第二行字却让他犯了难,饶是他自诩饱学之士,也没搞懂这个“零公里加零米”到底是什么意思。

    “零米?难道与粮食有关不成?”

    “那前面的‘零公里’又是何物?”

    想了半,张何也没有想通,索性上马,继续向前奔驰,但是很快他发现了两个让他震惊的事情。

    一个事情是路面陡然变得宽阔平整,而且坚硬结实,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条笔直的线延伸向远方。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他发现每隔约五十步,就有一块较的石碑,上面还是两行字。

    一行写着“邓相州际公路”,下面一行写的是“零公里加一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