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崇政殿,气氛无比压抑。

    骤然出现的惨败军报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就在前不久,北伐大军连克数城、景军节节败退的捷报让满朝文武欢呼雀跃,仅仅过去大半个月,捷报就变成了噩耗,而且还是如此惨烈的溃败。

    或许这些站在云端上的大人物,不是每个人都会因为那些战死的英魂而伤感,但他们至少知道四万余精兵象征的意义。

    哪怕是齐景这样的大国,这样的损失也会伤及元气。

    雍丘之战,景军同样阵亡数万主力兵马,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再无当初的霸道骄横,只能老老实实地固守防线。

    现在轮到大齐品尝这样的苦果。

    在等待一众大臣入宫的时候,李宗本心中的怒意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惶恐。

    很难用言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就好像一个不通水性的人突然置身于一望无际的汪洋之中。

    唯有遮天蔽日的绝望。

    眼下他已经没有心思去考虑这场败仗会对他的威望造成怎样的打击,此番北伐几乎是他一力决断,明明萧望之和陆沉都奏请他谨慎考虑,但他仍旧一意孤行,最终酿成这样的惨败。

    他当然可以将罪名推到韩忠杰身上,反正具体的指挥是由韩忠杰完成,问题在于现在这件事并不重要。

    正如李适之所言,在北伐大军惨败的当下,要如何应对景军下一步的反扑?

    李宗本看向殿内诸位重臣,沉痛地说道:“众卿家,北伐大军遭此惨败,接下来该如处置?”

    平心而论,他不想做出这般姿态,实在是有损天子威仪,然而他如果不开这个口,恐怕殿内的沉寂会一直持续下去。

    两位宰相对视一眼,神情都十分凝重。

    这场大败来得太过突然,朝野上下没有丝毫准备。

    他们曾经想过战事可能会出现不顺的情况,毕竟景军的底蕴仍在,齐军前期的优势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可是谁能想到朝夕之间天翻地覆,韩忠杰居然一战丢掉大齐这几年好不容易攒下的所有优势?

    殿内凝滞的气氛让人难以呼吸。

    永定侯、军务大臣、京军武威大营主帅张旭开口说道:“陛下,考城之败损兵折将,局势对我朝已经十分不利。现今当命西路军全线收缩,固守各处要冲,以免景军顺势南下。与此同时,定州都督府这一次养精蓄锐,只要山阳郡公陆沉稳住东线,想来景军不敢仓促南下。”

    李宗本毫不意外听到了那个年轻人的名字,不由得神情复杂地看向张旭。

    这个人和韩忠杰不同,虽说之前半年他站在天子这边,帮韩忠杰压制住萧望之,但他本心是为大局着想,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

    故而此刻他才能无所顾忌地说起陆沉。

    李宗本忽然觉得心里一阵绞痛,只觉得十分讽刺。

    他为何要决意北伐?为何要让韩忠杰挂帅?

    诚然是因为景国太子暴亡继而陷入内乱,根源却是想树立韩忠杰在军中的威望,以便给将来削弱陆沉的权柄打下扎实的基础。

    只是随着韩忠杰战败,陆沉以及他麾下的定州军忽然变成了救命稻草。

    兜兜转转,又绕到那个年轻人身上。

    这一刻李宗本感觉自己就像戏台上的丑角,殿内诸位重臣仿佛台下的看客。

    他的视线落在萧望之身上,很是艰难地问道:“荣国公可有良策?”

    群臣心思各异。

    这半年来他们几乎是亲眼目睹萧望之如何一步步被架空,虽有国公之爵、首席军务大臣之职,在军事院说话的分量却比不上深受天子宠信的韩忠杰。

    以至于很多人都快忘了这位荣国公戍守边疆十余年,立下无数汗马功劳。

    直到此时此刻,当北伐大军一败涂地、群臣束手无策的时候,李宗本终于想起一件事,和张旭等人相比,萧望之才是真正将景军拒之门外的中流砥柱、国之干城。

    成为群臣视线焦点的萧望之,并未立刻回答天子的问题,反而陷入了思考。

    若是换做以往,天子肯定会心生不悦,但此刻他甚至没有出言催促,只是安静地等待着。

    面对这样难得一见的场面,站在最下方的李景达神情冰冷。

    他心里并无幸灾乐祸的情绪。

    或许当年的李景达会冷嘲热讽,但是经历过边疆战火的铁与血,他亲眼看着萧望之是怎样被这繁华京城的人心鬼蜮缠住脚步、现在又突然成为天子眼中的救星,他不认为值得幸灾乐祸,相反心里只有浓郁到无法化解的悲凉。

    的确,天子的态度出现这么大的变化,让九五之尊显得十分可笑,可是李景达宁愿看不到这样解气的场面。

    在边疆那两年,他无数次目睹大齐儿郎为了身后的家园,与凶狠的敌人同归于尽。

    这一次呢?

    韩忠杰固然可憎,但是那些惨死沙场的将士们何其无辜!

    天子一个仓促且轻描淡写的决定,就让数万将士葬身遥远的北方,谁来为那些英魂鸣冤?

    更加让他满心郁卒的是,萧望之肯定不会袖手旁观,而他甚至不能觉得萧望之有错。

    毕竟景军铁骑一旦南下,饱受蹂躏的不会是这座京城里的权贵,而是那些艰难活着的黎民苍生。

    萧望之仿佛突然间老了好几岁,经过漫长的思考,他慎重地说道:“陛下,张大人的建言很稳妥,但是臣觉得远远不够。”

    这一次张旭没有直接与他争执,而李宗本也一反常态地点头道:“还请国公明言。”

    萧望之缓缓道:“根据战报来看,考城之战最直观的后果便是我军损失四万余人,其中有万余伤兵,或许不少人都可以康复,可是短时间内肯定无法再度披挂上阵。也就是说,我朝目前在靖州的守军不到十万人,再考虑到这一败对军心士气的打击,靖州守军的实力还要降低不少。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景军主帅以及景国皇帝不可能会忽视。”

    李宗本连连点头道:“国公言之有理。”

    萧望之继续说道:“臣担心的不是短时间内靖州防线的安危,而是这一战背后隐藏的意义。陛下,景军主帅兀颜术的名气不如庆聿恭,不代表他的用兵之能孱弱,相反他可谓久经沙场沉稳老道。按照之前织经司提供的情报,景国因为太子之死陷入内乱,景帝为了弹压庆聿氏的力量,在国内集结重兵。既然如此,兀颜术怎敢孤注一掷?”

    这番话让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同时也让李宗本的脸色变得苍白。

    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天子终于意识到一个致命的问题。

    假如景国内部纷乱丛生,兀颜术怎敢如此冒险?他就不怕一旦无法取胜,整个西线防区被齐军大举入侵?

    只有一个解释,兀颜术必有仰仗。

    萧望之抬眼看向天子,叹道:“陛下,臣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景国皇帝现在已经调动大军南下,否则兀颜术不敢如此行险。正因为景国内乱是陷阱,或者说远远没有严重到自顾不暇的程度,兀颜术确信身后有支撑,他才会这样做。”

    又是一道惊雷在李宗本脑海中炸响。

    此时他再也顾不上天子威仪,几近六神无主地问道:“这可如何是好?”

    既然景军已经在南下的途中,那么在考城之战过后,他们肯定会顺势投入西线战场,趁着齐军士气低迷的机会,直接强攻靖州各处防线。

    若是厉天润还在靖州坐镇,倒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

    然而李宗本似乎忘了,他登基没多久,便以示恩的手段将厉天润排除在朝堂之外。

    萧望之稍稍沉默,斟酌道:“我朝不能在这个时候示弱,那样只会助长敌人的威风。景军有一种很明显的特质,当他们处在上风的时候会越打越凶狠。西路军可以后撤,但不能直接撤回到靖州境内,而是要利用前期占据的城池关隘,延缓景军推进的步伐,不断消耗他们的士气。尤其是新平和太康两处要冲,这是雍丘北面的屏障,不能轻易放弃。”

    李宗本毫不犹豫地说道:“朕会马上传旨刘守光,让他务必执行国公的方略。”

    萧望之并未因此心生感激,他看起来有些疲倦,又道:“其次,江北三州守望相助互为支撑,这个时候需要有人统筹大局协调各军,并且能够及时地判断局势做出应对。臣知道坊间有些滑稽的流言,说陆沉骄狂自大拥兵自重,臣相信陛下不会被那些流言蒙骗,不过难免流言蜚语令人心烦。臣敢在此地为陆沉担保,他绝对不会是那种人。”

    他稍稍一顿,诚恳地说道:“故此,臣奏请陛下命陆沉主持江北军务。”

    李宗本默然,他怎会听不明白萧望之的言外之意?

    短暂的沉寂过后。

    “臣附议!”

    左相薛南亭语调铿锵,掷地有声。

    “臣附议!”

    右相钟乘紧随其后,神情肃然。

    “臣附议!”

    李景达几乎是从胸腔中挤出这三个字。

    张旭、陈澜钰、沈玉来以及李适之等人,这个时候唯有垂首沉默。

    看着三位挺身而出的重臣,李宗本只觉得那三句“臣附议”就像耳光一样抽在脸上。

    但是局势如此,只要他还想安安稳稳地坐在龙椅上,就必须要保证江北不会有失,于是他低声说道:“便依国公之言,传旨陆沉,命他——”

    一阵迟疑之后,最终李宗本略显飘忽的声音落入众人耳中。

    “命他暂时主持江北一应军机要务,务必要逼退景军,保住定、靖、淮三州。”

    萧望之微微颔首,躬身一礼。

    群臣无论心中作何想法,都知道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满殿沉默之中,李景达粗疏的嗓音再度响起。

    “陛下圣明!”

    并无阿谀奉承之意,唯有无尽的苍凉和愤懑,以及那一抹隐隐的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