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九章 皇太极又晕了

    松山,皇太极靠在厚厚的锦被之上,无神地看着牛皮大帐华丽的穹顶。他这次昏迷时间较长,出血量也较之以往多,所以显得有点萎靡不振。

    不过即使如此,就在皇太极醒来的第一时间里,就令人诏多尔衮等众臣觐见。就在等待的这段时间,皇太极已经从随侍的噶布什贤昂邦章京吴拜口中得知昨夜的事情。在得知多尔衮并没有擅派兵马往攻高桥后,皇太极喜忧参半。喜的是多尔衮在自己的打压下,终于学会了夹起尾巴做人;忧的是已经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不知塔山、连山驻军怎么样?

    门帘被轻轻掀开,一股凉风乘机钻了进来,皇太极不由得打了个激灵。只见多尔衮、豪格、多铎、英俄尔岱等几个重臣一个个脸色沉重地走了进来。

    寒暄了几句,皇太极向多尔衮问道:“十四弟,朕昏迷多时,塔山、连山那方可有消息传来?”

    多尔衮一听到塔山、连山,脸色更加阴沉,迟疑了多时,却是仍不答话。皇太极刚开始时看他们深色沉重,以为是他们在自己面前做做样子,并未放在心上。见多尔衮听到自己问话,脸色更加不堪,顿觉不妙,也不再追问。

    又扫了眼豪格和英俄尔岱,想听听他们两个解释。谁英俄尔岱还好,只是将头压得更低。豪格却是向多尔衮身后靠了靠,显然是欲避开皇太极的询问。皇太极心中不由得一叹,自己这个儿子勇则勇矣,却是缺少担当。

    这时多铎却是不知为了什么,向前走了几步,向皇太极躬了躬身说道:“陛下,昨夜陛下昏迷后,因为没有陛下的诏令,十四哥没有妄自派兵。仅仅令桑噶尔寨堡的栋岱青派遣五百骑前往椵木冲堡加强防御,并接应多尔济部。同时派人前往塔山传令,让塔山、连山驻军合为一处,以防明军各个击破。”

    这个事情皇太极已经从伊尔登口中得知,他从内心认为多尔衮这样安排,也是一个不错选择。皇太极点点头,说道:“这些事情朕已经知道了。十四弟做的不错。朕问的是塔山、连山的消息。”

    多铎正欲回答,却不料被多尔衮拉了拉衣角,示意多铎慎言。谁知多铎却是挣脱了衣角,继续说道:“孰料就在昨日夜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据今早逃回的善巴台吉汇报,多尔济逃到塔山以后,尼堪那个小子不听多尔济安排,立刻召集两地将领,商议攻打高桥一事。会上多尔济和尼堪就是战是撤发生争执,手下将领也是意见不一。后来尼堪就和他意见一致的将领,率领五千将士攻打高桥。而多尔济则率领三千将士则撤往桑噶尔寨堡。”

    看了看脸色已经发白的皇太极,多铎继续说道:“尼堪年少,经验不足。仅仅是派了一拨侦骑,粗粗探查高桥明军的守备情况,就认为明军疲惫,疏于防范。不听善巴台吉的多次劝导,执意要夜袭高桥。孰料,中了明军的诱敌之计,被明军包围。除了善巴台吉带回了近千将士,其余的全军尽墨。”

    此时皇太极脸色惨白,呼吸沉重,感觉一阵阵眩晕袭来,他知道自己说不得又要昏迷过去。不过挂念着多尔济所部,使劲全力艰难问道:“多尔济……多尔济情况怎么样?”

    多铎诡异一笑,连忙低下头去,答道:“得知尼堪所部的消息后,十四哥连忙派人前往椵木冲堡打探消息。谁料探骑回来后报告,椵木冲堡上方飘扬的都是明军战旗。多尔济所部至今没有消息传来,就连驻扎在椵木冲堡的万丹伟征和和尼齐部千余人也完全没了消息。臣估计多尔济、万丹伟征和和尼齐部应该……”

    多铎还未说完,就听皇太极“啊”的一声,已经再次昏迷过去。

    ……

    北京,紫禁城皇极门,皇极门旧称奉天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门。皇极门自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后,就是皇帝接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即是“御门听政”之所。

    皇极门前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水光波金,宛如一条金色的玉带,将皇极门环绕在内。皇极门内,丹陛之上,崇祯皇帝高高端坐,放眼下去,下面一片芒丝罗绢的朝服,红色的,蓝色的,仙鹤的补子,孔雀的补子,獬豸补子,镶玉腰带,犀角腰带,满满的衣冠禽兽。

    此时这些衣冠禽兽朝服的大臣小臣们,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大打口水战,有的甚至已经发展到肢体接触的阶段。然而除了相互攻击,却没有一人可以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崇祯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些臣子,心中不由得悲哀不已。自从他登基以来,平反冤狱,勤于政事,节俭朴素,事必躬亲,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整饬边政,并连下罪己诏。然而国事并未因此有所改变,外有后金(大清)连连攻逼,内有暴民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内外纷乱,事事不顺,从未过过一天顺心的日子。

    在位十四年来,每日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从未有一日懈怠。今年不过三十,而两鬓早生华发,眼长出鱼尾纹。可是国事却是日益糜烂,百姓困苦更胜以前。即位时的豪气早已不复存在,圣天子的名声也隐于尘埃。

    而今清军围攻锦州,松山大败,十余万边军精锐损伤无数。洪承畴围于松山,祖大寿困于锦州,粮草丧尽,亟需朝廷救援。可是九镇边军已经尽出,手里那有军队支援。

    洪承畴出师之前,他就尽收天下粮草,满足十三万精锐一年所需。然而洪承畴这个被他倚为肱骨的臣子,却是昏招迭出,弃粮草于笔架山,而率军先行。结果被鞑子兵袭笔架山,十二堆粮草尽为鞑子所有。

    今年江南饥荒,天下粮尽,自己又能从哪里给洪承畴搜刮粮草。再说鞑子将松锦围的如铁通一般,就是有粮也没法运的过去。崇祯自觉技穷,接连数日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却没想到大臣们非但没有拿出应对策略,丹陛之下反而成了这些人攻讦他人,推卸责任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