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9章 南国神草名扬天下

    钱昱在滇中考察普洱茶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又想起了另外一件奇物,这件奇物与普洱茶不一样,它的用处、价值对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来说更大。

    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快8年的钱昱,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生病,因为这是他唯一不擅长的地方。

    现在的医术与千年以后的那个世界,真的是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小小的一次伤寒或许就能够要了一个人的命。

    身边的人钱昱最担心的就是周娥皇,在历史上她是一个红颜命薄的人,因此,钱昱把名医、人参等人与药准备的无懈可击。

    周娥皇不明白钱昱为什么对她这样大动干戈,每一次询问钱昱得到的答复都是这样一句话小心驶得万年船。

    除了自己的老婆周娥皇,带兵征战这么多年来,尽管钱昱一直在尽量减少杀戮与伤亡,可是,战场上的事情不是由他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

    每一次的攻杀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伤亡,死去的人还比较好说,挖个坑埋了也就是了。

    面对那些一时半刻死不了,又身负轻、重伤痛苦不堪的伤兵,钱昱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其中的许多人,因为缺少医治的药品、技术而撒手西归。

    这件事在钱昱的心底困扰了他许多年,钱昱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大夫,他的理想是要完成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壮举。

    所以,尽管心中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不为人所知,钱昱也时刻没有忘记留意寻找灵丹妙药,用来解决每一次大战以后的伤兵问题。

    钱昱非常清楚的记得,后世名扬天下的滇中白药,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这件奇物。

    “山漆,又名金不换。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是这样来叙述这件奇物的。

    比李时珍记载更加详细的是张四维所着的《医门秘旨》,他在这部书中也提到了三七。

    记载如下“三七草,本出广西,七叶三枝,故此为名。用根,类香白芷。味甘,气辛,温性微凉,阳中之瑚,散血凉血。治金疮刀斧伤立效,又治吐、衄、崩漏之疾。边上将官,宝之为珍。如有伤处,口嚼吞水,渣敷患处即安。血症之奇药也。”

    李时珍、张四维他们所提到的金疮药,又称为金创药。

    金,指的是刀具等金属物件,在古代,伤人最多的应该就是兵器了,所以金也代指兵器,创是伤口的意思,创口贴就是伤口贴,书面语而已。

    钱昱虽然说制造出了火枪、火炮,可是,火器伤口处理的基本步骤也与冷兵器的差不多,后面最关键的就是可以止血、消炎的药物。

    其实在历史上,三七止血和治疗金疮的功效,最早是被滇中的老百姓所发现的。

    当内陆医家意识到三七的独特疗效时,便创造了许多治疗军事创伤的医药配方,如军门止血方、黎洞丸、六真膏等等。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与人参同科同属,因其播种后3至7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称。

    关于三七名字的来历,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由苗语翻译而来的。

    居住在大山里面的苗人擅长狩猎,在狩猎的过程中有时候难免会遇到外伤出血。

    每逢这个时候,他们便会用一种野生植物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出血很快就会止住。

    苗人把这种植物叫做山漆,与山上一种叫山漆的树发音相同,因山漆与三七谐音,所以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了三七。

    三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差的生物特性。

    就是在后世那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世界上适合三七生长的地方也没有做到遍布天下。

    三七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它不耐严寒与酷热,喜欢半阴和潮湿的生态环境。

    因此,三七的最适宜的种植区,大部分集中在滇中的文山州附近,这一区域是北回归线附近的中高海拔(1800米左右)地区。

    钱昱记得三七在后世,早已经从野生的状态下,被人们成功的大面积地栽植于田间地头,

    三七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在文山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历史,当然,这个时间不是指钱昱现在穿越到的年代,而是指那个现代化的社会。

    后世的文山州各县都是三七的主要产区,在当地三七做到了能够完全规模化、标准化的人工种植模式。

    文州三七具有生打熟补功效,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参治跌打劳伤有效;服熟三七(用鸡油或其他油将生三七炸黄即成熟三七),能补血强身。

    钱昱来到文州之后,没有一头扎进大山里面,去寻找这救苦救难的绝世良药。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钱昱再一次使用出了这一记屡试不爽的大招。

    他相信面对金银珠宝、荣华富贵的巨大诱惑,没有多少人可以不动心,果然,名利之下无懦夫,钱昱终于看见了一位老药农,带着三七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经过询问钱昱证实了自己的想法,老药农手里面的三七是从大山中采掘而来的。

    野生的三七和人工栽培的在形态上有些差别。

    野生三七的地下茎与根呈长条形,根冠部较长,质地较粗糙,叶较宽大呈野生型,而栽培的三七根茎较粗短,质地较细致,叶较细致。

    钱昱望着此起彼伏的山峰心潮起伏,他知道如果自己一声令下,野生的三七大约不用多长时间,就会被大家挖掘的一颗不剩。

    这不是钱昱的本意,他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三七,而不是一次性的掠夺。

    具体人工种植三七的方法,钱昱也不是特别的了解,可是,既然后世能够做到,他相信只要集思广益,在眼下这个时代一样可以实现。

    钱昱第一次拿出了官职来悬赏,只要是能够人工种植三七成功的第一人,就可以得到这个改换门庭的机会。

    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时候,钱昱又划定了人工种植三七的范围,这个范围仅仅是在文山、砚山、马关、广南、西畴、丘北等县的境内。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