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章 至暗时刻 第3节 兵败萨尔浒

    至暗时刻 · 兵败萨尔浒

    万历四十七年三月

    二月十九,徽商总会这边向东方公司通报,辽阳、沈阳的粮商自二月二十开始缩减粮食出售,很快粮价开始上涨,而后这种情况便蔓延到铁岭、开原、盖州、海州、广宁、复州,一时间辽东各地除了宁远、金州粮价还算稳定,其他各地的粮价最高的已经涨了快两倍了。

    伴随着粮价上涨,其他物资的价格也跟着上涨,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不稳的迹象了。二月二十五,盖州出现了哄抢粮食,还出了人命,一户小粮行被抢,老板一家三口全部死于非命。整个辽东有些开始乱套了。

    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辽东高层却认为在大战之前有这般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待大军得胜归来,便又会自然的稳定下来的,完全没有着手弹压和彻底的调查。辽东巡抚周永春虽然对此事相较他人重视一些,但也只是行文各卫所要稳定军心而已。

    面对这样的情况,朱由梼依旧是不理,照样醉生梦死。

    与此同时,京师这边也出来一件通虏大案,就在大战前夕,起因也是粮食。

    商人们早在抚清战役失利消息传来京师,便开始囤积粮食,而后朝廷为援辽大军征集粮秣,更多的商人也加入到囤积居奇的行列,甚至导致了京师东城大兴县治下的一些坊竟然买不到粮了。不过这样的情况也就折腾了那么一两天,而后在东方商会持续评价供粮的压制下,民乱的苗头也就烟消云散了。

    大战在即,粮价可不单是辽东有波动,京师也不能避免,即便是东方公司上下极力的控制。

    而这回粮价的波动却是有些异常,明显可以看出背后有人在操纵。一件事就足以说明,东方商会在京师、通州、良乡九个仓储储备的各类粮食足够京师百姓吃用一年,这还不算户部及顺天府所辖的粮储。东方商行这头则是始终保持着平价供粮,虽然较四十六年出也是涨幅不少,但是平头百姓的收入也还是能够买得起粮的。同时一些与东方公司有业务交集的商团,虽然都高价售粮,但却也在东方公司的劝说下,从未中断粮食供应。

    如此按理来说,市场供应充足,存量也几乎可以称得上庞大了,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粮价却还是在不断的上涨。这要说背后没人捣鬼,哪个能信呢?

    囤积粮食的情况便就愈演愈烈,除了徽商总会、齐鲁商团、河南商帮三家依旧和东方公司保持一致外,晋南商团和淮安盐帮都也是加入到了囤积粮食的行列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启国不得不暂时放下朱由梼安排在石景山筹建新钢厂的事,从返回京师坐镇、主持大局。为了应对囤积居奇和倒买倒卖的行为,徽商总会这边全力配合东方公司自南方采购粮食运往京师,东方商会、齐鲁商团和河南商帮的所有粮店均是持续的保障供应,但为避免倒卖,原本的无限制供应,现如今则改成每户每天限购五斤。

    如此就使得东方商会各个店铺所在的胡同每天都会有大批人员聚集,有排队卖粮的、也有看热闹的、也有一些心怀鬼胎的人。

    相关的情况赵启国都是毫无保留的汇报给了在天津醉生梦死的朱由梼,可是却就如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信了。

    针对这样的情况,朝廷中枢也都不是彻头彻尾的傻子,当然会给与应有的关注。皇太孙朱由校早就在赵启国的请示下,调派京师治安厅组织力量在所有售粮的粮店附近巡逻,维持秩序、震慑不轨、打击宵小。

    各有司衙门一面尽力劝解弹压时,东厂、锦衣卫、顺天府及京师治安厅也都第一时间便得到了内阁的命令,全力侦查是否有幕后主使。

    要说皇明这些衙门虽说多少年都不怎么干正经事了,可是这一出手,还真就不凡。仔细摸排之后,暗中鼓动第二批屯粮行为的人还真就浮出了水面,线索就集中到了户科都给事中王辉城的身上。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早在四十六年八月开始,王辉城就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倒卖朝廷为辽东筹集的军粮,在通过京师的一家粮商购置陈粮以次充好。

    之前转运都是由吴王朱由梼主持,他也就只敢搞些倒卖的事,而到了今年初,吴王到了天津后就开始醉生梦死、不问世事,他也就胆大妄为起来。

    万历四十六年末,王辉城联络山东道监察御史刘涵、兵部职方司郎中梁楚侠、登莱巡抚衙门主事孙祥之等浙党、东林党党从十七人,以杨镐是齐党为借口,行掣肘之事,愣是将计划于正月便起运的一万五千石军粮延后起运,将这些军粮卖给了京师的粮店。

    着实是胆大妄为的很了。

    原本张辉城只说要延后十天起运的。这事若在平时根本不叫事,别说拖十天,拖上三十天都行,可是现如今辽东大战在即,后方转运军资那可都是只争朝夕,就怕耽搁前方战事,可现在王辉城竟然如此安排,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掣肘,完全可以称得上贻误军机了,这可是杀头的罪过。

    而张辉城却硬是将这件事扯上了党争,一众涉案人员也都是在其蛊惑下就这么认了账了。之所以如此,这个锅还得方从哲背。

    人都说他是浙党,主要的原因是他方老夫子起复就是浙党领袖沈一贯一手扶持的,乡籍又在浙江湖州府,而且起复之后,为了避免言官们对施政的过度干预,他充分利用浙党作为挡箭牌,说他是浙党可谓是实至名归。但是他久居京师,又是国子监祭酒起家,门生旧故多如牛毛,根基实际上是在京师,沈一贯辞世后,浙党那边奉承他为大佬,其实也只是借助他的名望和人脉。

    再说齐党,那就是他学生、门人亓诗教组织的。亓诗教算什么?开始张罗组织齐党时就是个礼科给事中,等到他因受到敕命褒奖转任吏科给事中时,齐党才算是有了点眉目。山东虽为圣贤故里、文昌运盛,入仕者众,可他一个小小的给事中,虽说有点权力,但又没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参与主持过科考,如果没有借助方从哲这块招牌,要靠他自己组织起现在的齐党来,谁信啊!由此来看,方从哲也可以说也是齐党的大佬。

    于是乎在齐浙两党的纷争之间,原本就“无党无派”的方从哲便似乎成了唯一的纽带了。可这个纽带却对朋党和党争厌恶之极,能不参与党争就绝对不参与,他老夫子的原则只有一个,你们爱怎么撕就怎么撕,别带上我、别干扰朝廷大政方针就行。

    可是他方老夫子还是太天真了!

    人家为什么要组织朋党?为的就是壮大自己在朝廷的势力。为什么壮大势力呢?还不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升官发财。人家都升到朝廷中枢的关键位置了,钱也有了,势也有了,就不允许人家实现“治国起家平天下”的抱负来刷点名望吗?如此凭什么不让人家参政议政呢?你别管人家有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人家熟读春秋好几千遍,比关羽那只读了一半的强多了,关羽那半吊子都能主政荆州,人家凭什么不行?你也别管是不是话本杜撰的,白纸黑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人家是信了。

    由此,方老夫子是想的也就只是他想的,以他为旗帜的那些下面的人可跟他不再一个频道上。有明一代官场上,谁见谁怕的言官们就有如久旱逢甘霖的青苗、又如同漫漫长夜见到了黎明的曙光、再好比饿的前胸贴后背的婴孩见到了自己的亲娘或者是奶娘一般的发现了“朋党”这个非法但任谁都要掺和一脚的华丽平台。

    有了平台了,不好好折腾一番那不是浪费资源吗?于是言官们便自主的给自己赋予了朋党喉舌、第一打手的历史使命。都有了使命了,那就撕呗!你也别管我懂不懂你这块业务,我就是胡说八道,你能把我怎么样?

    我左“风言奏事”、右“言者无罪”,“成群结队”在胸口、“以小制大”在腰间,人挡撕人,鬼挡撕鬼。就是看你们这群大佬不顺眼,你能怎样?我兹要是弹劾你,你就得请辞,不请辞就是贪恋权位、臭不要脸,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不会放过你,看你怂不怂!

    于是乎,党争就变得不仅仅是“政见之争”那么纯粹了,或者说党同伐异从来就是党争的主流,只不过是从前的那些大佬们没有好好使用说明而已。

    话再说回来,其实辽东的事权是在浙党手里,还是在齐党手里真的重要吗?不重要,两党虽说还分彼此,可实际上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相互间争来争去,实际上也不是路线问题,说白了就是谁当老大的事。按说浙党方从哲是目前唯一的内阁成员、当朝首辅,他做老大最为合适,可这位死活不干,于是便有了争议,齐党在朝中人数多,浙党这边虽人数不显,但高官多,而两党在朝内的关键位置也不分伯仲,所以才有了长时间的争执。

    后来争来争去便出了真火了,但向王辉城这般下手如此不择手段,将国朝大事当做党争工具的,还是第一次。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七,王辉城从上午开始,跑了好几个衙门,只为一件事,便是让各位老爷们尽快起运那一万五千石军粮和才筹措到的十万两银子,尽快送达辽东。然而就在两个月前,便是他四处运作要压下这批钱粮,硬生生将本要在正月起运的银子拖到了二月末,可现在他却着急了。好歹各方还都算给面子,一天下来手续是齐全了,而后这笔钱粮还是通过天津起运辽东。

    忙了一天,王辉城回到家中却也不休息,将下人都赶的远远的,便和自己的小妾一起在内院烧起东西来,二人忙前忙后整整烧了一宿。待第二天一早,下人来敲门叫他起床去衙门时,才发现王辉城和他的小妾二人服毒了。

    然而就在仆人准备报官的时候,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沐宸便带着刑部的官差登门了,在得知王辉城服毒自尽后,李沐宸便命刑部的官差仔细的搜查了王辉城的府邸,搜检出两小箱的文书,而后也没有为难王辉城的家人和仆人,便离去了。

    没人知道王辉城为什么自尽、都察院为什么要抓他。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京师保大坊,锦衣卫分驻保大坊千户所,木质的刑床已经被受刑人所流的鲜血给洇成了黑色,在床板上还留有受刑人忍耐不住酷刑而用手指甲留下的条条抓痕。现在躺在刑床上的人是个女真人的密探。

    他是以山东商人的身份为掩护的,做的是粮食的买卖,自北直隶、山东、河南大宗的购进粮食,贩运到辽东获利,同时他的铺子也售卖辽东的山货,王辉城所有倒卖的粮食也都是跟他交易的,由此才被官方给盯上。

    他之所以暴露,却是因为他自万历四十六年十月开始向兵部的官员大范围的开始行贿。这一可疑举动,虎威堂立即上报了锦衣卫衙门和东厂,而后在监视中正巧抓到了他与现任兵部职方司正七品主办卢成勋交易情报、人赃并获,二人被抓捕后,东厂方面怕消息外泄,便就近押送到了锦衣卫保大坊千户所,立即开展刑讯。

    卢成勋一到千户所便直接吓尿了裤子,全部都交待了。而这女真探子,当真是硬气,承认向卢成勋购买情报只是为了要在辽东囤积粮食以求获利,可当锦衣卫的人将虎威堂之前收集的证据摆在他面前后,他便一言不发了。

    之后便是连续两天的刑讯,这不,他又是硬挨过了一轮,又昏了过去。崔星文本就年岁大了,实在是熬不住了,便叫手下的百户继续主持刑讯,正准备先休息一番,李铭便来了。

    眼看着酷刑不管用,可不是说这人就愿意为了女真连命都不要,肯定是女真那边掌握着比他的命还重要的。要说钱,这家伙每年自关内采购粮食的所花的钱都在十几万两上下,而且他在京师从来都是锦衣玉食,他想弄钱可是容易的很,这条排除了。那便就是家眷在女真人手中,这人在京师和山东老家都没有家人,但并不等于就治不了他。一番密议,便安排大夫给他治伤,而后东厂又调来两个妖艳的女子安排在他身边,便要放了他,而且还是要光明正大的放,还准备派

    (本章未完,请翻页)

    锦衣卫的人将他大张旗鼓的送回他的铺子。

    这人也是久在情治圈里打滚的,一看这阵势便知道这绝户计的狠辣之处,他要是真就这么被放出去,那可就是裤裆里掉黄泥,不是也是了。哪里肯干,可是却由不得他,就在他硬被塞进车里时,他终于奔溃了。

    一番交待下来,李铭、崔星文都是后脊梁冒冷汗,原来女真人竟已然在京师里布下了这么大的网。

    女真人竟然在京师潜伏有近五十人,大多数都是以商贾身份做掩护,主要是为女真人筹集各类物资,自万历四十五年才开始向衙门里渗透,之前行事也比较隐蔽,而四十六年辽东开打,他们这些人便分成两组,一组继续为女真人筹集物资,另一组则重点向各衙门渗透,又因辽东大战在即,他们这一组人压力日增,本想着借过年的由头,大范围的撒一次网,看看能不能捞上几条大鱼,结果却暴露了马脚。

    弄清楚了情况后,后续的处置,却发生了分歧,锦衣卫想要发展其为下线,来个谍中谍。可李铭却认为,眼前这个人绝不是一个好对象,尽管绝户计管用了,可是这家伙最后妥协也是因为家里人将受到的威胁,这样的人如果拿不住他的家人,绝对无法掌控,还不如按照他的供述,搂草打兔子,先剿了女真人在京的间谍网,如果可以在从中挑选能够作为暗线的人,再做定夺。

    于是京中缇骑、东厂尽出,前后两昼夜,共缉拿女真奸细五十九人、与女真人有勾连的官吏三十三人,其中官职最高的竟是户部浙江清吏司从六品主办,而这些人竟在万历四十五年末便被女真人收买,向女真人出卖各类情报。

    当四十六年朝廷议定调集全国精锐赴辽进缴女真人的公文下发的当天,女真人在京的细作便获得了公文的全文,女真方面负责情治的黄台吉竟然比杨镐都先一步知道朝廷对他的任命。如此一来,朝廷的几乎所有的大政方针对于女真人来说,比邸报来的都快。

    而王辉城便也是在此番暴露通虏的罪行的。有司本来还要揪住王辉城继续密查以顺藤摸瓜,结果侦办此案的东厂丁科档头陈虎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竟然将相关的情况告诉给了在都察院任职的内弟,于是便有了“王辉城服毒、李沐宸登门”这事。

    当此案详情由东厂、锦衣卫衙门联名与二十九日上报内阁时,方从哲就知道,辽东完了。

    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初六,援辽明军杜松所部大败的消息传回京师,朝廷震动;三月初八,马林所部大败的消息传回京师,朝廷再次震动;三月十三,刘綎所部大败的消息传回京师,朝廷又是震动。

    此战前后共计五天,援辽明军杜松、刘綎、王宣、赵梦麟、麻岩、潘宗颜等三百余官佐阵亡,全军损失四万五千余人,损失骡马近三万匹、枪炮火铳两万余支,兵器甲胄无算。

    四路大军,踌躇满志,带着之前三大征胜利的荣光,杀向白山黑水,却被谁都看不起的奴酋狠狠的教做人。大明帝国也被新兴的后金撕下光鲜的外衣,点点腐烂的躯体展露无遗。

    然而,京师世面却是异常的稳定,东方商行始终保持着平价售粮,多个囤积居奇的粮商被刑部查处不法,东方商行在多个坊又新设立多个粮店,源源不断的向京师供应粮食,到了三月十五,各家粮商不得以又纷纷恢复粮食的售卖,而且还是平价。

    在辽东,得到前线各部均遭大败、李如柏部不战而退的消息后,杨镐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但也立即整顿辽东边墙防线各部,依旧以原有辽东镇所部为班底的四个重兵集团稳定边墙防线。而后便开始在辽东镇范围内大规模征募卫所军余,向辽阳、沈阳集结。

    说是四个重兵集团,可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卫所军,大小军头的亲兵家丁全家起来也就一万五千人上下,能不能稳定住边墙防线,杨镐心里着实没底了。可除了这个,他也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了。现在他与其说是为已千疮百孔的辽东边墙防线而担忧,还不如说是担心朝廷会如何处置自己呢!

    萨尔浒战役,明廷最后的精锐力量几乎全灭,面对获得了大胜又兼大量军械辎重补充的女真建州部,再次集结重兵进攻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那么最好的结果便是防守反击,而防守反击的关键是得能守得住。指望杨镐是不行了,要说能力他是有那么一点的,但是私心太重,不能顾全大局,由此他便统御不了辽东诸军,而且如此大败且再联系到目前的朝局已经起了苗头的党争,他必是死无全尸了。

    关键是用谁呢?谁又能带领已经残破不堪的辽东明军顶住女真建州军呢?方从哲手底下真是没有这样的方面大员,而让朝臣推举吧,便也只能是无休无止的争吵直到天荒地老了。

    结果和判断是一致的,在方从哲三月二十在朝会上,提议对辽东后续的处置的问题进行初步廷议,争吵开始了,而且向无休无止大步前进。

    万历四十七年三月,援辽明军大败,损兵折将之余,也将女真建州部对明廷最后的恐惧一扫而空,空前的大胜使得努尔哈赤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此战女真建州军参战各部共伤亡一万零二百四十三人,战损比接近三成,但具体到三处战场上,无不以大胜告终,虽然萨尔浒之战也可谓是凶险之极,但也彻底歼灭援辽明军主力。空前的大胜使得女真建州军各部士气也是高涨到了顶点,巨大的缴获也彻底改变了这支新兴军队,甲胄武备的充沛,已使得后金全面动员可以组织起十万可战之兵。

    如若不是女真建州部底子太薄且此番大战战损颇高,需要时间进行有效的休整和补充,努尔哈赤真想乘大胜之威,横扫辽东,再来把大的!但是看看已经见底的粮秣储备也值得罢兵回归了。

    援辽明军大败亏输的消息传到天津,吴王朱由梼依旧是没什么表示,醉生梦死依旧,任谁劝谏都是无果。三月十九,吴王乳娘客氏带着朱由校的亲笔信紧急抵津。

    (本章完)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