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战后,郑锦新立了几位较为顺眼的熟黎继任陈虎申做那里的峒主。

    所谓的黎峒,大体以自然地形为界限进行划分的,一般由几个村子组成。

    峒主都得到过官府的认可,世袭职务,发有印信、铜牌的凭证。

    峒主、土舍之类的黎人土官,一是弹压黎民,维持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

    二是每年按时完成官府派下来的各种摊派,这里有官面上的赋税,也有官吏私人的吉钱。

    当然少不了他们自己的收入――土官无论大小,官府都不给俸禄,得靠自己去征收。

    换而言之,只要你每年把该缴的各种官面上私面上的份子钱按时缴纳了,土官在自己的领地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基本就是一土皇帝。

    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不少峒主从中脱颖而出,控制了数千上万人口,陈虎申其中的佼佼者。

    郑锦这时便将陈家黎峒一分位三,进行了弱化,以便更好的控制。

    此外,郑锦还邀请附近的各家峒主前来商谈互通贸易之事,这就是施以恩惠的时刻了,

    黎民不会铸铁,农具铁器必须对外购买,有时候给子孙留一把好的钩刀,就是最大的遗产了。

    农具铁器还好说,一般买了便能用许久,而食盐就没办法了,须得时常向汉人小贩购买,价格极为昂贵。

    所以在黎区,流通的货币就是食盐,铜币在百姓间根本不管用!

    等各家峒主到了后,郑锦提议在这陈家黎寨附近开设互利的榷场,官府定期组织商队前来贩卖、购买商品,食盐的价格是现在商贩价格的三分之一。

    一众峒主听了这个诱人之极的食盐价格后,都大为惊喜,以致郑锦修缮道路的提议都答应了下来。

    黎区能提供的有用东西,还是相当不少的,木材、棉布、兽皮、松脂、红白藤和猪牛等物,都有不低的价值。

    这次行军,郑锦就带了不少食盐过来,

    他当即让人用八十公斤的食盐,换到了七十多张的牛皮、鹿皮、野猪皮,四十匹琼布和一头水牛。

    堆满空场上的东西,让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成了奸商,

    但这其实已十分良心的价格了,黎人这边也觉得得了利益:兽皮各村都有许多,在他们眼里是易得之物;琼布是女人们自纺自用的,不值几个钱。

    以前专到黎区做买卖的小贩,只用一斤(旧斤,合594克)粗盐就能换到二三十斤的猪一头。

    于是此时可谓皆大欢喜,各方都满意,黎人对郑家的敌意一时消减了大半。

    见大事终于敲定后,郑锦这才有闲心四处游荡,参观这座城寨。

    这时,他才注意到黎人结了婚的妇女,都喜欢在脸上密密麻麻的纹着黑色的花纹,一张嘴却是乌黑一团,着实有些恐怖,

    (注:黎族妇女的纹面习惯到20世纪50年代才完全消失,

    纹面一是为了防止被外人掳掠,二是代表对感情的坚贞。至于嘴唇牙齿的颜色,纯属是每天嚼槟榔的结果)。

    稍加注意就发觉几乎所有妇女都有纹面,除了未发育的小毛孩之外。

    这下把大家对黎人女子的幻想,给彻底打破了。

    郑锦心里暗想,这种陋习一定得尽快打破了!

    黎民的肤色与大员那些高山族要浅一些,如果不纹面的话,姑娘还是好看的,以后加强两族间的互相通婚,有助于化解彼此间的矛盾。

    将大小琐事处理完后,郑锦让大部分军队先返回昌化,他自己则与勘探队多待了一段时间,寻找石碌铁矿。

    虽然所谓的石碌镇现在还没影,但昌化江的支流石碌河却一直都存在的,

    石碌铁矿矿体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岭,西起石碌岭,东至红山头,方圆16平方公里,范围很大,呈南北长,东西狭的长条形,

    所以没用多少时间,勘探队便大体确定了石碌铁矿的位置,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光是地表易开采的铁矿,储量就十分惊人了!

    不过目前要想开发石碌铁矿,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

    水道落差很大,就算换了小船,也难以顺畅通航,而陆地更是蜿蜒崎岖,全是人为走出来的土路。

    特别的一到下雨天,简直是寸步难行。

    所以要想开发石碌铁矿,必需要先将路修好!

    而且若是道路修好了,还能加深与黎人的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除了矿类资源外,这附近其他的资源也很丰富,

    首先是各种林木资源,山地里有大片的林地,虽然当地人种山栏的原始耕作技术破坏了不少,储量还是相当丰富;

    比如成林的多年生木本棉也有发现,显然当地人就是用这种棉花进行纺纱织布的。

    山上还有许多野生的芭蕉、荔枝、龙眼和菠萝蜜树,是当地人的粮食补充来源。

    槟榔树也有很多,

    槟榔嚼多了虽说易染色各种口腔疾病,甚至致癌,但有祛湿驱寒、驱虫、治疗气滞等诸多作用,

    所以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大员与琼州两个海岛,百姓都喜欢嚼槟榔,

    考虑到此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不长的人均寿命,槟榔就跟烟草一样,对人利大于弊。

    另外,在这里的稻田里郑锦还发现了大量的原生稻种,

    这对搞育种的人来是非常有用的基因库,只要有足够的野生稻种,就能不断的杂交培育出新的良种!

    光是在那这附近的水田里,郑锦就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稻种,

    随后他们又在山坡上的山栏上获得了五个山栏旱稻种,籼、粳和糯三个品种都有。

    海南岛本身就是后世中国野生稻的主要分布区,稻种多样化的基因优势十分明显。

    这个年代的水稻亩产,实在是低的可怜,

    大员那边土地肥沃还好一些,能亩产2到3石,琼州府的土地普遍贫瘠,一般就只能亩产1石了,

    若是天公不作美,又或是懒了些,原本1石的亩产可能还得减少3斗。

    所以杂交水稻培育良种,实乃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紧要大事!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