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0章 两艘官船

    谭纶也是看到了载运着众多粮商的江船。

    他没怎么在意。

    身为以精明和知兵闻名的大明官僚,谭纶的见识在这个时代肯定是第一等的存在。

    在浙江,他和戚继光合作练成了戚家军,杀倭无数。

    不论是自己练兵,选将,杀敌,谭纶都是文官中的翘楚人物。

    后来到北方,因为和张居正关系亲近,谭纶的官运也相当不错。

    最终是兵部尚书官职殁于任上。

    谥号是襄敏。

    没有谥文,是因为襄是勤于王事,殁于职司的官职的谥称。

    至于太子太师之类的勋阶,谭纶也没有拉下。

    最妙的是死的早,后来神宗清算张居正时,谭纶能够安然无事,置身事外。

    此去常德,谭纶也算是临危受命了。

    临出京师,徐阶曾经亲见过他。

    张居正也陪侍在侧。

    后来张居正请假还荆州,也是与谭纶一路相伴南下。

    徐部堂再三嘱咐,只要荣王没有反迹,万不可以知府的权力与荣藩生事。

    皇帝心厌之。

    但也不要太顾虑皇帝所说的荣王不会反的话语。

    这话,皇帝隐隐已经有些后悔了。

    但天子说出来的话也绝不会轻易收回,特别是今上这种特别爱面子的天子。

    没有真凭实据,绝不可轻举妄动。

    但有了实据,也可以断然处置,事后皇帝可能会表面大怒,加以贬官之类,但要不了多久就能大用。

    谭纶对皇帝的心思不是太在意,只要能好好为官一方,为国家铲除叛逆,自身荣辱不必太着紧。

    但事涉自己身后的徐部堂等人,谭纶明白,行事也不能完全按着自己的性子来。

    眼前这粮商和收粮的风波,谭纶在武昌就知道了。

    这倒真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情。

    荣王要把持粮行生意,借着收粮发一笔财,甚至此后大发其财。

    这在谭纶看来都是好事情。

    这位殿下,真的把精力用在这等亲藩应该做的事情上了?

    谭纶脸上露出笑意。

    他的同情心也是不可能用在那些打压粮价,借伤害百姓来肥了自己的粮商身上。

    那些地方官员和胥吏,谭纶不查办他们就算是此辈的运道。

    还指望上宪能出头替他们说话?

    就算是湖广官场的高层,在这等事上也没有什么可做的,连说都懒得说。

    左右不过百来个粮商,事涉一些商人家族和官员士绅。

    真的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洞庭湖的湖面广阔,谭纶看着脚下波光嶙峋,感受着吹拂在脸上的微红,内心却隐隐有些焦急。

    此去常德,不光是要压制和查察荣藩有没有反迹。

    还有件要紧大事,就是要查清楚永顺府彭家到底有没有牵扯在苗乱之中!

    谭纶虽未在刑部任职,不过为官久矣,世道人心蛛丝马迹尽在其心。

    苗乱确实有些诡异之处。

    彭家的人也跟在生苗队中。

    这都无有异议。

    关键之处是彭摆婆和彭家事后的供词都牵连上了那几个穿青人。

    更诡异的就是乱事之后,居然始终没有逮到一个事涉其中的穿青人。

    从勋阳到安陆州,再到保靖州,澧州,各处官府流亡的穿青人最少有好几万人。各地官府也在朝廷严令下开始彻查。

    彭家也是在自查,其扣留的穿青人中,王来几人的亲属都被找了出来。

    王来等人,就象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搜不着踪迹。

    整个湖广官场和地方州县都是在穷追此人。

    普通的官绅世家商人大户绝没有人敢犯这个忌讳收留这几人。

    况且这几个穿青人此前就是在铜仁一带的苗寨附近生活,从深山老林里刚出来不久,能真正攀上什么官绅大户?

    能把这几人藏匿起来的,就和生苗之乱脱不得干系!

    谭纶的思路很清晰,也明白朝廷的主流意见是息事宁人。

    彭家虽是可恶,跋扈嚣张,但其向来对朝廷还算恭谨。

    永顺彭和保靖彭,更是湖广四川土司中相对得力的存在,其土司兵精锐忠诚,也向来被朝廷倚重。

    现在东南倭患严重,早就有朝议要调彭家的土司兵去东南平乱。

    没有几千土司精锐打底,东南地方的大吏们谁敢拍胸口说敢带兵去平乱?

    倭乱是怎么回事,大伙儿都明白。

    真倭百中无一,就算有也是拉出来掩人耳目的。

    就是东南海商为乱,大半就是沿海的居民被裹挟在倭寇之中。

    这层纸,却是万万不能捅破。

    谁叫剿双屿岛,严禁海贸是当今天子的决断呢?

    哪怕是错的,也是万万说不得。

    彭家的事,自是越早解决越好。

    谭纶忍不住苦笑起来。

    这一次的常德知府之任,确实是内阁极为看重。

    做好了,十年内到巡抚或总督都不难。

    做不好……

    可就很难翻身了!

    不过,越是如此,越该迎难而上?

    “知会船家。”谭纶不动声色的吩咐道:“把帆都给我升起来,加速向常德!”

    “是,老爷。”

    长随不敢怠慢,先应一声,接着清清嗓子,喊道:“船家听好了,大府吩咐,加快船速向常德!”

    “是,听府尊大老爷的!”

    船家们就在不远处,听到吩咐,也是赶紧答应下来。

    船帆全部升起来,调好迎风的角度,无形之中,所有人都感觉船速加快了起来。

    水花四溅,船头飞掠向前。

    一如谭纶此时的心情。

    ……

    “又是一艘官船?”

    “倒是没有刚刚谭大府那样急惊风般的着急。”

    “看高脚牌。”

    这一次的高脚牌也相对低调。

    不过也是和谭纶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乡试亚元。”

    “进士及第。”

    “承值郎。”

    “礼部主事。”

    这位官员,明显也是进士出身的部堂官职,正六品的主事。

    还没有得勋位,只有正六品相应的承值郎的散阶。

    看起来自是不及谭纶的光彩,不过京官按例要比地方官高一级,况且礼部也在六部中算最清贵的一部,油水不及其余各部,升官的渠道却畅通的多。

    最少在嘉靖年间的几位阁老,毫无例外的都是先任礼部堂官,然后才入的内阁。

    六品礼部主事,也差不多够和地方的知府分庭抗礼了。

    但这位官员,明显要谦逊的多,在谭纶走后很久,其官船才慢慢跟出来。

    显然是不想和谭大府抢风头。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