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关于九鼎, 各类书籍里所载颇多, 大体都是说禹在治平水灾之后,收九州之金铸成九鼎;夏商周之时朝代变迁,九鼎也跟着迁都几次, 但在周朝灭亡之后, 九鼎便不知下落了。

    也有人说周九鼎并不是禹所铸的九鼎, 只是周朝仿制的。

    还有说秦灭周后便将九鼎迁于咸阳,但因为秦朝无德, 所以秦虽然一统天下, 九鼎却自己飞走了。

    当然后面这个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金属铸成的东西毫无生命, 怎么也不可能长出翅膀的。

    但总之,关于九鼎的传说很多, 但普遍都认为, 大禹的确铸过这东西, 而这东西最后也确实消失了。不过奇怪的是, 实物不见也就罢了, 可是连禹九鼎究竟是个什么形制, 各种书籍中都没有确凿的记载。

    倒是有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是说禹九鼎上铸了大禹治水期间遇到的各种异兽怪物,仿佛一本绘图《山海经》,为的是让大家以后看见这种异兽就有所防备。然而这也终究只是传说, 因为上头所铸的图形也没有传下来, 以至于现在的各类绘本上的异兽长得各不相同, 看起来都不像一个妈生的。

    因此,姬小九在给邵景行上课的时候曾经说过,她觉得禹九鼎根本就没有现于人前,而上头即便铸了异兽的形象,也不是用来给大家搞科普的。她更怀疑,禹九鼎与山海结界的秘密有关,很有可能被大禹在临终的时候带入了山海世界。

    对的,尽管神话传说里都记载大禹飞升成仙了,但姬小九怀疑他只是进入了山海世界——所谓的卒于会稽不过是个借口,毕竟至今也没有个明确的埋骨之地,更没有尸骨。

    邵景行当时听课的时候就很有点不明觉厉,现在他就更觉厉了,因为九鼎就在他的眼前,就在这山海世界之中。

    鼎有三米多高,鼎身近似正方形,古铜色,表面光滑,毫无锈蚀。

    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这些东西的奇异特殊之处——普通的金属别说在山海世界里搁上数百上千年,有几个月就能给你烂成一堆了。

    不过更吸引人的还是鼎身上所铸的图案,邵景行还在目不暇接的时候,霍青已经指着最上方:“钟山!烛龙!”

    九只鼎虽然等高,但宫殿中心却是一座高低错落的青砖砌成的台子,九只鼎摆在上面,无论从哪一面看过去,都能一眼就看到全部的鼎身平面。而最高处的那只鼎上,正铸着一条口中衔火的龙。

    这些鼎都是古铜色,上面铸的图案自然也是古铜色,只是因为浮凸而起,被光线一照便显出了清晰的轮廓。而那条烛龙,却是下半条身体盘在鼎面上,上半身则从鼎边上探了出来。

    这种铸造法与普通的鼎有极大不同,从鼎面上探出来的四条龙颈在鼎上方聚合到一起,合成了一颗仰面朝天的硕大龙头,龙口中还含了一块足有甜瓜大小的红色宝石。

    这块宝石上尖下圆,形状不太规则,但不知是被什么打磨过了,表面光滑圆润,质地又通透,被光线一照便熤熤生辉,真像一团跳动的火焰一般显眼。

    这样的安排,很显然就是在告诉大家——这烛龙是重点!

    “所以大禹铸九鼎,是为了让大家看烛龙?”邵景行紧紧拉着霍青的手,装做害怕四下里黑暗的样子,“不对,是为了告诉大家,那个阵眼就在钟山吧?但是——这有什么用啊?”大家都不知道钟山在哪里呢!

    “当然有用。”霍青从善如流地举高手里的玻璃灯照照四周,“这里是特殊的地方,不会有异兽能进来的。”

    邵景行不肯放手:“那,那不一定啊,这都过了多少年了,结界都可能坏掉的,这宫殿更没准了。”他这是多少天没见霍青了啊——当然,要说起来也就在山海世界里过了两天多点儿,但是古人都讲,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四舍五入他和霍青得有十年没见了呢。

    霍青没领会他的意思,还在认真地解释:“这里应该跟大荒之山的鳌足柱一样,是独立的空间,否则这些铜鼎不可能如此完好。”

    邵景行的嘴已经可以挂油瓶了,感觉霍青简直是不解风情啊,好几天没见,霍青都不想他的吗?

    霍青到现在才明白邵景行的意思,哭笑不得的同时心里又是异样的柔软,不由自主地摸了一下邵景行的头发:“怎么可能不想。”他听见枪声从村子里冲出来,就眼睁睁地看着邵景行被山海世界吞没,身边还带了两个累赘。

    这几天他也是吃不下睡不着,幸好两人手腕上的青蚨血印记还在报着平安,否则即使是他,也没法再保持冷静了。但好在终于重聚,哪怕两人还在山海世界里也没关系。而且这不是还发现了重要线索,当然要先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了。

    说实话霍青的解释干巴巴的,说到最后甚至还有点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嫌疑,但邵景行却听得美滋滋的——他自动把最后那几句给消音了,总之,霍青也很挂念他就是了。

    但是这么挂念他,见面之后不是应该先亲热一下嘛,那什么,至少先来个热吻什么的吗?

    说起来邵景行还有那么点儿怨念,当初在大荒之山的鳌足柱上,他和霍青就那么悬在半空中搞了两发。当时他还有点埋怨霍青爆发的地方不太对,害得他累个半死还提心吊胆,结果从离开大荒之山之后,霍青就再没那啥过了。

    看吧,叫你埋怨!

    当然他们一直都没能闲下来,可是,可是——不是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嘛,他们很忙,可是也不至于忙到那啥的时间都没有吧?反正,反正霍青之后的表现是有那么点儿冷淡的嫌疑的,看起来很像要用过就扔拔那啥无情的样子啊。

    虽然是在空无一人的大殿之内,面对的也只是九只沉默的铜鼎,但霍青还是觉得脸上有点发热,终于咳嗽一声打断了邵景行的抱怨:“不是……你不是说,不太舒服……”

    “我什么时候说了!”邵景行不承认。

    “你说了。”霍青只觉得脸上更热了,“你说——腰疼,还有……也不舒服……”

    邵景行瞪圆眼睛:“在那个大骨头架子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方,那肯定不舒服啊!”哪儿有家里的床舒服!话说你能在那地方来两发,为什么回到正常的床上就不行了,难道还有特殊爱好吗?

    “不是!”霍青也有点急了,脱口而出,“我怕我技术不好弄得你不舒服,所以想——”他猛地刹住车,但已经来不及了。

    邵景行的眼睛瞪得滚圆,拉着他的手催:“所以怎么的,你想怎么干?”

    这句话——尤其是某个动词落在霍青耳朵里,真是听出了无数的歧义,顿时连耳朵根都热辣辣地起来:“没什么。”

    “说啊!”邵景行乐得眉开眼笑,“你不是想再研究研究——”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霍青捂住了嘴:“别说了!”

    “唔要书——”邵景行硬是晃着脑袋挣扎了出来,嘿嘿坏笑,“我还以为你是后悔了呢,原来是怕技术不好啊。这个容易,我教你——”

    他的话再次被堵了回去,不过这次不是手,而是嘴唇。

    明茎草粉发出的淡金色光芒被遮挡了大半——霍青一手搂着邵景行的腰,一手按着他的后脑,于是那个水晶球也就被埋在了邵景行的头发里——漏出来的那一丝光线,勉强能够勾勒出两人相拥的侧影——很好,脖子以下看不清楚。

    两分钟之后,邵景行才能喘过气来,口是心非地埋怨了一句:“你怎么肺活量这么大啊!”霍青真是凭一口气在亲啊,他都不大会换气的。

    “别说了。”霍青尴尬得想原地爆炸,勉强保持着面瘫的表情,不动声色地向后挪了一下,以免某个精神起来的位置引起注意,从而令此刻的情景招来河蟹,“咱们得先搞明白这九鼎的事儿。”

    要说邵景行其实是挺好哄的,他甚至都没发觉霍青的变化,心满意足地拉着霍青的手,一副言听计从的耙耳朵样儿:“好好好,不过怎么弄明白?这鼎上连个字儿都没有啊。”要是像鳌足柱那样来个铭文不就行了吗?

    “也许事涉机密,大禹并不想说得太明白。”霍青深吸口气让自己再冷静一点儿,抬头望向九鼎,“又或者他觉得事情已经说得足够清楚,并不需要文字了。”

    “不用文字谁明白啊?”邵景行感觉自己反正是一头雾水,“我就觉得那宝石特别显眼,肯定很值钱。”

    “不。”霍青注视着九鼎,拉着邵景行向侧面走去,“你看脚下的红砖路。”延伸过来的路在九鼎台下变成了环形。

    他们绕着这环形路走了一圈,也看清楚了整座大殿——这里除了九鼎所在的高台之外什么都没有,几条红砖路从大殿的四角延伸过来,最终都汇入了这个环,仿佛在提醒他们,设计此地的人就是为了让他们来观看这九鼎的。

    “可是鼎上有什么啊?”邵景行抬着头,感觉脖子都要仰酸了,“这鼎四面的图案都一样,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没啥区别啊。”

    “这正是大禹的目的。”霍青也仰视着九鼎,“这是一副地图,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能第一眼就看见的地图。”

    “地,地图?”邵景行有点莫名其妙,“可是这个跟《山海经》里记载的根本不一样——”

    他话刚说了一半就猛然停了下来,目光急忙在鼎面上搜索片刻,盯住了第五个鼎:“这个是关禁防风族的鳌足柱!”

    鼎面上的图案是一棵枫树,树上缠着一条蛇,而在树后则有一根高大的柱子。当然在鼎面上浮铸出来的图案再精致也不可能把鳌足柱的全貌显现出来,如果是没见过的人可能根本看不明白。但邵景行却立刻就明白了,这幅图就代表着四面被育蛇和枫树林所包围的那根鳌足柱,也就是防风氏一族被献祭制成五色石的地方。

    不过重要的不是这一幅图,重要的是这幅图的斜上方是一座小山,山的根部是一片短平线条,而山上则有一头牛和一只人面野鸡图案。显然,这牛是那父,鸡是悚斯,那一片短平线代表流沙——这正是灌题之山。

    在《山海经》中,育蛇所在之处与灌题之山风马牛不相及,但在鼎面上,它们却被铸成了相邻的位置,这说明什么?

    “这是真正的路!”邵景行兴奋地抓住霍青的手,“根据《山海经》所绘出来的,其实是女娲用符阵安排之后,让我们所以为的地形,其实她留下了真正的路,沿着这条路前行,才能通往钟山!”

    他这话说得有点辞不达意,但霍青已经听明白了,点点头:“我也觉得就是这个意思。你看最下层的台阶上刻的图案——咱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就是这条路的起点。”

    整个大殿内只有明茎草粉的莹光,不算明亮,所以霍青这么一说,邵景行才发现最下层的台阶上还有雕刻的图案,正是九只呈品字形排列的鼎,跟眼前台阶上摆着的九只铜鼎一模一样。

    地图是自下而上的,如果最顶端的烛龙是终点,那么九鼎的所在之处显然就是起点了,毕竟是地图所在之地嘛。

    “怎么把地图放在这儿……”邵景行又想不明白了,藏在这么隐秘的地方,谁找得着啊?

    “大禹当初一定留下了消息来指明地图所在地。”霍青叹了口气,“也许是传说中的禹王碑,又或许是大禹留下的金书玉简。毕竟能传载数百上千年的,无非金石之类。只可惜,纵然把信息镂刻于金石之上,也难抵时世变迁。”

    大禹也许是选择了当时最为稳妥的方式。就像把地图铸造于铜鼎之上一样,他把消息铭刻于石碑之上,或者是金玉之中,然而这些东西最终都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之下,以至于后人到今天才误打误撞地发现了隐藏在这里的九鼎。

    正因为被放在如此隐密的地点,所以九鼎极难被发现,但也正因为难于发现,才保存得如此完好,以至于一看见它们,就能领悟地图中所要表达的含意。

    “那我们把地图记下来,不就能马上找到钟山了吗?”邵景行兴高采烈地掏出特制手机来拍照,谢天谢地手机还能坚持住。

    “嗯——”霍青仔细地看着最顶端的烛龙,“找到钟山只是一个方面,进入钟山以后怎么办,这才是最重要的。”

    “进去再说呗。”邵景行一边咔嚓咔嚓地拍照,一边随口回答,“车到山前必有路嘛。”

    霍青无奈地笑了一下,指了指上方:“我觉得,这块宝石我们应该带走。”

    “好啊,这宝石肯定非常值钱!”邵景行不经大脑地脱口而出,才感觉自己说错话,连忙干咳了一声,生硬地把话题转回来,“我是说这东西拿回特事科去收藏挺好的。”

    “什么收藏……”霍青也是拿他没办法,“我是说这块宝石应该是有特殊用途的。”

    这幅地图的终点是钟山,这一点只要是读过《山海经》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所以即使要表现烛龙的特点,在烛龙口中镶嵌一小块红色宝石也就够了,并没必要像现在这样,先是铸造的铜鼎方式特殊,烛龙的身体都从鼎中探出;再就是放这么大一颗宝石在最顶上,仿佛生怕谁眼瞎看不见似的。

    所以,这块宝石一定不仅仅是用来表示烛龙的,它有自己的用途。

    “有什么用处呢?”邵景行也仰头看着这块两手都有点握不过来的巨大宝石。看着那光滑得仿佛被细致打磨过的表面,忽发奇想,“该不会这东西本来就是衔在烛龙嘴里的吧?”

    这话一说完,他自己就先抓了抓脑袋,嘿嘿笑了一声:“不对不对,烛龙衔的是火……”

    “不。”霍青却摇了摇头,“所谓烛龙衔火也不过是后人记载,很可能只是远远望过去,看见烛龙口中衔着一点红色的东西罢了。”至于这点红色的东西,看见的人可能以为是火,但究竟是不是,也并没有人进烛龙嘴里去瞧瞧不是吗?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块宝石一定要取下来带走。

    铜鼎本身已经有一人多高,再加上探出的烛龙身体,高度将近三米。邵景行被霍青托上鼎边,小心翼翼地扶着一段烛龙身体,探手去抓宝石——鼎边的厚度有将近两厘米,他并不怕滑脚掉下去,倒是这烛龙身体连鳞片都铸得十分精致,他生怕给碰坏了。

    “这宝石是热的!”宝石入手,邵景行不禁惊叹,宝石表面的温度比他的手心还要热不少,估计得有将近五十摄氏度!

    “辟寒犀——”霍青喃喃地说。现在他越发肯定这块宝石一定在钟山之内有用了。

    邵景行没听见他说什么,因为在拿下宝石之后,他有了另一个发现:“哎,这烛龙头上还有个蝴蝶呢!”刚才离得远都没注意到,现在就能看清楚了,就在烛龙头顶上,他们以为是鳞片或鬃鬣的地方,其实是一只正在飞舞的蝴蝶。呃,或者说,也有可能是一只蛾子……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