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李和每天只是吃了睡,睡了吃。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p>

    头天晚上跟李老头喝多了一点,酒劲涌了上来,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就躺床上睡着了,中途被热醒的时候,又起来自己灌了一碗凉水。</p>

    然后后半夜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梦。</p>

    突然又感觉脸上热乎乎湿乎乎的,仿佛有人在对着自己喘息,清醒又不清醒,也不知道怎的就联想到了是张婉婷,下意识地觉得不对。</p>

    费劲吃奶的力气要睁开眼睛,最后终于勉强睁开了。</p>

    一只毛茸茸的狗头,正伸着舌头对着自己,李和气的一胳膊就把他撸了下去。</p>

    平常李和睡觉的时候,屋里都是插上门栓的。</p>

    可能昨晚付霞走的只是单纯的关了门,要不然这只狗也进不来。</p>

    他好像记得是付霞把自己身上衣服剥了下来。</p>

    李和下意识地伸手去遮自己身无寸缕的躯体屁股蛋子。</p>

    穿好衣服站起来,大黄狗一骨碌地从地上起来,摇头摆尾地朝他过来。</p>

    李和又生气的踢了大黄狗一脚,大黄狗灵活的躲开了。</p>

    到井边漱了漱口,又胡乱洗了把脸。</p>

    用手指顺了顺头发,有点长了,是时候理发了。</p>

    进了前院客厅,李老头还是一样早早的出去了,见不着人。</p>

    付霞端了一盆水正在擦窗户,还把被褥从衣柜里面翻出去晒。</p>

    看到李和进来,赶紧从桌子上给李和盛了一碗稀饭,拿了一个咸鸭蛋,“你昨晚喝吐了,还有记性没,身上吐得都是。”</p>

    “昨晚你给我脱掉的衣服?真不好意思,下次真不要这样。”自己要是酒后把持不住,要是真被人看见了,李和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p>

    这姑娘有个什么要求,自己要是不妥协,加个坏心眼去举报,自己就是妥妥的流氓罪了,三八大盖不是吃素的,子弹费还要自己出。</p>

    付霞噗嗤一笑,“哪有啥子,你年龄还比我小呢,我拿你当弟弟一样呢?不用害臊的”</p>

    笑得摇曳生姿,前面的一堆,晃荡乱颤,李和心里一叹,这姑娘是不能再留了。</p>

    人越老,胆子越小。</p>

    李和吃完饭,就出门去巷口找个路边剃头师傅,准备把头发剪了。</p>

    太阳已经老高,已经是8点多了。</p>

    剃头师傅也才四十多岁,一把推子,几把剪刀,一把椅子,一个小喷壶……</p>

    已经有几个人蹲在旁边排队,都是巷口的老邻居,一起吹牛打屁:谁家买了进口的彩电,谁家涨了工资,谁家升了职,谁家孩子出息,谁家摆摊发了大财...</p>

    诸如此类。</p>

    总之谈到钱的时候,都是两眼放光。</p>

    路口也有不少摆摊的,大部分是卖菜的,虽然被市管会撵着跑,但是还是乐此不疲。</p>

    这个时候市管会相当于城管,但是管辖范围比城管大,不止管小贩占道经营,也管城市路灯,环境卫生。</p>

    市管会一直都是小贩、个体户的天敌。</p>

    至于电影里面演的警察、公安撵着的一般是票贩子和倒腾外汇券的,警察是不会管小贩、个体户的。</p>

    70年代末说商业发展可能有点勉强,但是八十年代初就不一样了。</p>

    第一批暴发户是实打实的活跃于八十年代初,许多人第一次尝到赚钱的滋味,什么样的政策都挡不住他们的脚步了,谁敢挡他们挣钱,他们就敢拼命。</p>

    他们有农民,有待业青年,横冲直撞,这是商业的野蛮生长。</p>

    只是有些人可能他们过于低调了吧,始终财不露白。</p>

    像年广久这样明目张胆炫富的真没几个。</p>

    以伊明山,鲁冠求,李书服这批人为代表。</p>

    可能受限于眼界,学历,文化层次,这些人大部分都只是普通的中产阶级。</p>

    闻名中外的“中国大妈”有一部分都是这个阶段发家的。</p>

    八十年代中后期,最多的是国企干部,下岗职工,也纷纷投入商业大军中。</p>

    万元户已经不算稀奇,百万富豪,千万富豪也是一大把抓。</p>

    比如,任华为,王万达。。</p>

    到九十年代前后,一批知识分子看到不识字的农民做生意都能手拿大哥大,出入桑塔纳。</p>

    知识分子感叹,“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p>

    于是纷纷下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军中。</p>

    知识分子一直是话语权的代表,赚到钱以后,不满暴发户的称谓,纷纷给自己冠上了企业家的名头。</p>

    到处谈企业家精神,又巧妙的运用了影响力,倒逼体制的改革。</p>

    福布斯前50的,基本都是这批人,例如,史巨人,马企鹅,俞东方,马阿里。</p>

    “哎,小伙子,轮到你了”,剃头师傅剃完一个就招呼李和,“你怎么剪?”</p>

    “寸头,越短越好,精神点就行”。</p>

    十分钟后,李和黑色锅盖头换成了那自以为特别顺心的米勒寸头,乖乖学生变成了服刑期满人员。</p>

    “这样顺眼多了。”李和不断的揉着头,笑着。</p>

    他自己顺眼了就行,别人喜欢不喜欢,他可管不着。</p>

    又骑自行车去了朝阳的邮局,他一连几天去了学校发现还是没有收到张婉婷的信,索性就又写了一封信寄去,再把自己住的地方的地址告诉张婉婷。</p>

    信的内容无非还是啰里啰嗦的家长里短,并没有什么新意。</p>

    “妹,别买那么多,一张就可以了,我工资可都给你了,回家报不了账,老娘肯定是饶不了我的。”</p>

    柜台上一个20多岁年轻人对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说道。</p>

    “哥,你别管,我就喜欢这个猴子”,小姑娘还是坚持对柜台里面说道,“师傅,再给我多拿点”。</p>

    李和把写好的信封交给柜台里面,就朝小姑娘那边看去,居然是80版的猴票。</p>

    猴票,是邮票总公司于80年所发行的一套生肖邮票。它是中国所发行的第一张生肖邮票,刚好是庚申年,就叫庚申猴票。与猴票同时发行的还有一枚首日封。</p>

    也许,过个三十年,原先8分钱的邮票能涨到几万块,创造了一个升值神话。</p>

    对于集邮者来说,如果能够拥有一张80版《庚申年》猴票,那简直是一生荣耀。</p>

    可惜的是,幸运者只是极少数。</p>

    李和笑着说道,“眼光不错,多买点是对的,这玩意以后还能升值”。</p>

    “谢谢”小姑娘诧异的看着乱插话的李和,又转头对年轻人说道,“你看,人家都说我眼光好”</p>

    年轻人瘪瘪嘴,“他说好,他怎么不买”。</p>

    李和不是不想买,而是不好买。不是整版的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升值空间,想淘个整版太费力,不是随便跑个邮局就能买着的。</p>

    传说升值千万就是传说而已。</p>

    一两百万倒是有可能的,集邮拍卖场上一两百万是常事。</p>

    说艺术价值,它只是印刷品,印刷比较精美的印刷品。</p>

    谈历史价值,还不如费点力气去淘大清的大龙邮票。</p>

    想通了,李和就没在猴票的事情上多做计较,有费那个劲的功夫,还不如去多撸几套房子呢。(未完待续。)</p>